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居及建筑:》保安城与保安族

保安城与保安族


?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元世祖、成宗以后,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战争减少,军事任务随之减少,各地蒙古军西域亲军等“随处入社,与编民等。”保安地区入社后的穆斯林蒙古军兵,虽仍属军户,但要娶妻生子,立业成家,逐步向民户转化,这些便是保安族的“先民”了。元..

?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元世祖、成宗以后,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战争减少,军事任务随之减少,各地蒙古军西域亲军等“随处入社,与编民等。”保安地区入社后的穆斯林蒙古军兵,虽仍属军户,但要娶妻生子,立业成家,逐步向民户转化,这些便是保安族的“先民”了。元亡明兴,保安地区成为明朝的西北边疆,明在此设置,军事卫所,驻屯明军,原来的蒙古军兵除降明和外逃外,留下的当然不具备“军户”身份,而成为民户了。明中叶以后,随着保安城的建立,保安族居住的保安城、下庄、尕撒尔“保安三庄”形成,这样保安族的先民就有了更加稳固的生息繁衍的共同家园。明嘉靖年间巡按陕西的御使张雨在《边政考》中记载有“保安站族”,从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保安的先民与周围的藏、土等民族不断的通婚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保安族,这一过程大约开始于明中叶即保安城的开建到清初最终完成。明末清初,保安族社会发展很快,人口增加,户数达1000多户,由土千户进行直接管理。由此说先有了保安城才有保安族,保安城为保安族的诞生以及繁衍生息提供了共同的地域。

清朝前期,是保安族安居乐业的时期,保安人主要居住在保安城和附近的下庄和隆务河西岸的尕撒尔三个地方,俗称“保安三庄”,生活在乐土上的保安人,妇女们勤劳善良,承担了家务杂活和所有的农活。男子们进行副业、商贩和小手工业活动,保安城的各种手工业匠人主要是保安人,有制作土枪和弓箭的,有从事铁工、木工和鞋匠、金银匠的。

保安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在1952年正式定名的。国家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批准以大墩、甘河滩、梅坡三庄为主成立保安族自治乡,保安人第一次行使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就以原“保安人”称谓,定为他们的族名,这是保安族定名的伊始。1956年,保安族自治乡改为民族乡。1981年,为了更好地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经国务院批准,保安族和比邻而居的撒拉、东乡兄弟穆斯林民族,联合建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个年轻的自治县位于丝路重镇兰州的西南,刘家峡的西边,西枕积石山,北临黄河,是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此外,在临夏县城郊,兰州市,青海东部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也有少数保安人散居。保安人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手工业。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玉米、养麦、马铃薯、豌豆、胡麻等。保安族经商的特点是行商,他们的足迹遍布西北地区、西藏乃至国外。保安族的手工业主要是打铁,打制镰刀、斧头、剪刀、铲子、炊具等,其中尤以制作“保安刀”而闻名于世,腰刀的生产占首要地位,约占产品总数的80%~90%。保安刀的打制技术始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保安人落居于大河家后,刀匠的技艺不断提高,在设计、锻打、淬火、镶嵌工艺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制作出工艺复杂、玲珑精巧的“什样锦”等格式腰刀,而蜚声远近。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比较接近于东乡语、土族语,它们的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与汉族、回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交往的密切关系,所以保安语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而且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大多数保安族人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早在居住在保安城时期,伊斯兰教就已经有传播发展,迁居大河家后,保安人创立了高赵家门宦,还有部分信奉崖头门宦和伊赫瓦尼教派。积石山县有清真寺329座,拱北八处,其中保安族居住的三个乡七个村有14座清真寺,一处拱北。保安族穆斯林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兰经》、圣训,履行必修功课外,伊斯兰教对保安族的影响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服饰上,保安族男子同回族男子一样喜欢戴表示清洁无染的圆顶无檐小白帽,穿白衫,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妇女也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妇女一样,喜欢戴盖头。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在饮食上,多以小麦、玉米等为主食,以牛丰肉为副食,严格禁食猪肉,不吃凶猛禽兽之肉,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

保安族因保安城而形成,并得其族名,可谓历史奇迹。

作者:勉卫忠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