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 |
|
|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文献的民族。有关巫风傩俗的记载泛见于经、史、子、集。经、史主要记载宫廷“大傩”的仪式程序;子、集大都记载民间“乡傩”的形态。记载固然丰富,却“述而不作”,缺乏条分缕析的研究。 继王..阅读全文→
生育信仰为泛人类文化现象,盛行于远古,其遗风犹存于今日。 中国的生育信仰内容丰富,表现独特,影响深远。其遗绪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最为彰显。今天,在他们的祭祀礼仪,原始宗教、绘画、造型艺术、舞蹈、神..阅读全文→
安徽芜湖市东梁山跳荷花·两荷花、三神面具 东梁村流传一个传说:有一个大神受姜子牙封神后返回仙府,路过和州遗失宝物一件。五百年后算知该宝当现于世,派员前往..阅读全文→
江西乐安县现存3种不同风格的傩舞:流坑村的“玩喜”、罗山村的“戏头鼓”和东湖村的“滚傩神”。东湖村位于县城南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已建傩神庙,奉祀“西川启教清源妙道真君”为傩神。有18个面具,..阅读全文→
北京雍和宫“跳布札”俗名“打鬼”,每年农历元月二十九日演出,三十日“绕寺”。《燕京岁时记》说:“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是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拔除不祥也。” “跳布札”源出于西藏藏族的..阅读全文→
宫廷特设的专职驱疫赶鬼的军官方相氏,是宫廷傩礼的主角。他头上顶着熊皮,再从肩部披下。熊皮的头部装着四只金黄的眼睛,穿着褐色的上衣和紅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别挥舞着盾和戈,率120名“罪隶”,狂呼狂叫地在宮中..阅读全文→
16世纪初,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作《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西川灌口神,即清源妙道真君,原指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守李冰,后衍化为李冰次子,俗称灌口二郎。由于官府的利用与宗教的..阅读全文→
青海省土族聚居的民和县三川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民众“纳顿”会。这种民俗活动,是三川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也是延续至今的一种军事部族时期的祭祀仪式。 ..阅读全文→
“依饭节”是广西罗城仫佬族特有的节日。关于“依饭节”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与依饭仪式关系较大。 其一,传说仫佬族始祖因犯罪坐牢期间,得到守监梁、吴二人同情而趁深夜放出始祖。但当晚一片漆黑,又有追兵..阅读全文→
在芜湖市老城区夫子庙西的儒林街,现今55号的深宅大门的西墙上,镶嵌有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碑全高约150厘米,宽约42厘米。碑的上部约高27厘米,刻有太极八卦图。下部除边框外,中间刻有..阅读全文→
藏传佛教寺院在举行“祈愿大法会”的宗教仪式中跳“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在青海叫“跳欠”,在北京百姓称为“打鬼”。这种宗教仪式神舞,在傩文化研究分类上,曲六乙教授称其..阅读全文→
关于“和合”来历有多种说法:1、中国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喜神。旧时婚礼挂和合画像为篷头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取和谐合好之意。2、唐代传说的万回高僧,民间称其万里寻兄。宋代杭州腊祭万回哥哥,其像..阅读全文→
扇鼓“马马子” 1987年山西曲沃县任庄村一位叫许世旺的农民,献出一部清末抄本《扇鼓神谱》。该村根据此抄本和老艺人的回忆,于1989年原汁原味地恢复了湮没半个多..阅读全文→
基诺族竹壳面具 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全体成员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是中国各民族先民共生的文化现象,人们惯常以巫傩称之。 面具在傩事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阅读全文→
土族《跳於菟》“叼肉串街” 现仅存于青海同仁县年都户村土族的《跳於菟》(wutu)传统民俗仪式,是古羌部族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为了驱除附着于各家的疫病与晦..阅读全文→
在中国传统住房建筑结构和古代构件工艺方面,有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那就是诸多的建筑工艺同保护生命,保护生存空间安宁的傩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种传统建筑模式,一般使用于宫廷、府衙和豪门望族乃至一般..阅读全文→
图一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杀手迅猛地向那水牯刺去[图1]。祭牛倒地,属于同舅辈叔伯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阅读全文→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乡峨足村,流传着一种奇异的裸体傩彝,当地村民称之为“余莫拉格舍”,意为画大豹子花纹,或称裸体画身豹子舞。它与该县小麦地冲村的图腾傩舞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都是..阅读全文→
相传明末叶村时遭匪劫,村民避难解院寺。惠安法师率僧众护民,遭匪杀害。匪平后,瘟疫又起,村民思念惠安法师,元宵节表演《打罗汉》以示纪念并祈佑平安。 1995年闰八月曾举行此表演仪式,赛会..阅读全文→
傩戏的跳和合 傩戏的面具 傩戏的地戏面具 阅读全文→
蚩尤戏:头戴铁三脚的蚩尤持戈扬盾 苗区有一种“恰相”(汉语即赶伤亡鬼)的仪式,事先由苗巫装扮成蚩尤,头上倒戴生铁制作的三脚(炊具),面部涂黑锅烟灰,身穿红色法衣..阅读全文→
信仰本民族的巫师,是黔东北少数民族的一个特点,土家族的巫师叫土老师,清朝“改土归流”前,土老师依附于土官土司制度,权力很大,举凡土家村寨的祭祀、许愿、还愿(或称“解钱”、“摇宝宝”)、婚..阅读全文→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戏剧形式,在..阅读全文→
“跳虎神”是居住于东北地区八旗汉军(通称汉军旗人)之民间祭祀“烧香”仪式中的一个仪节,又称“虎闹家堂”。 早年,在汉军旗人供奉的宗谱上绘有五位家堂神,即虎神、火神、眼光娘娘、五道老爷及大将王君..阅读全文→
祭龙节祭龙仪式的头两天,白沙村的男女老少就忙碌起来:准备祭祀用的猪,担水、捋松针、打柴、扎纸龙,同时还要排练祭龙的歌舞,落实烧火、杀猪、接客等不同分工。祭龙这天,全村农闲,男女长幼,身着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向开阔的祭..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