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歌文化

民歌文化

民歌文化

五指山歌-民歌欣赏

(黎族民歌) 解放战争时期流行于广东海南岛革命根据地的黎族民歌。歌曲以意境深远、回答式的歌词和清新优美而深邃的曲调,抒发了黎族人民对红军、毛主席的爱戴和拥护。全曲发展层次分明,最后以上扬的音调结..阅读全文→

拉苏荣-民歌人物

拉苏荣,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人。1960年参加本旗乌兰牧骑。1962年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师从昭那图教授学习长调民歌。1965年赴中国音乐学院进修。1968年入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后调入内蒙古歌舞团,现为中央民..阅读全文→

小调-民歌体裁

小调又叫小曲、小令等。小调常常是在劳动的余暇和风俗性的节日、集会时演唱。演唱者不仅有一般的群众歌手,还有职业的和半职业的艺人。 小调的形式规整匀称,旋律性强,易于流传。从流传的社会阶层来看,农村..阅读全文→

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无论在有文字或无文字的民族中,作为一种即兴的口头艺术,民歌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生活。 民歌伴随着人的一生:婴儿处在襁褓之中,母亲为他唱“催眠曲”、“摇篮曲”;当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学唱各种..阅读全文→

民歌的价值

一、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阅读全文→

少数民族的传统歌唱节日

我国许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仫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区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及汉族的"花儿会",等等。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阅读全文→

拉祜族民歌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有自已的..阅读全文→

民歌的社会功用

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 一、教育与传承功用 在我..阅读全文→

俞淑琴-民歌人物

俞淑琴,1962年出生在被人们称为民歌海洋的山西省,她的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从小就酷爱音乐,会唱许多民歌和京剧、晋剧、昆曲等地方戏曲。俞淑琴十三岁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山西省艺术学校京..阅读全文→

元明清民间小曲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醉太平·讥奸佞专权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阅读全文→

朝鲜族的抒情谣-民歌体裁

我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已定居于东北境内,但更多的是19世纪中叶才陆续迁入中国的。 朝鲜族的民歌,有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长..阅读全文→

彝族的“四大腔”-民歌体裁

彝族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民歌“四大腔”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屏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俗性的社交和爱情活动紧密相联。这种风俗性活动尼苏人称之为“吃火草烟”。在聚会..阅读全文→

湖南民歌

湖南省境内丘陵、土地广布,山歌流布广泛。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3种。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阅读全文→

客家山歌-民歌体裁

赣、闽、粤“客家山歌”,客家者,自魏晋时代即开始由中原不断南迁至明清间逐渐在赣南、闽西北、粤东北定居的汉族人。由于他们的生活习俗及语言中还保留着一些中原北方人的特征,所以便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汉..阅读全文→

凤阳花鼓-民歌欣赏

(汉族民歌) 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歌舞曲。旧社会里,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封建阶级的剥削和连年的水患下,迫于生活,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就是当时卖唱者的舞歌。表演时手拿花鼓小锣,配以简单..阅读全文→

《诗经·国风》中的民歌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阅读全文→

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民歌体裁

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阅读全文→

玛依拉-民歌欣赏

(哈萨克族民歌) 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玛依拉》这首著名的民歌,就具有这种特点。“玛依拉”是一位哈萨克族姑娘的名字,传说她长得美丽,又善于歌唱,牧民们常常到她..阅读全文→

时调-民歌体裁

时调是小调类民歌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类型。它有如下特点:流传时间悠久,传唱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有一般群众歌唱,还有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热闹的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演唱;由于流传的时间久,范围广,同一..阅读全文→

左权民歌

左权县本名辽县,位于山西省东部边缘,太行山脊中段,清、漳河贯穿南北,四季分明。地处晋、冀、豫三省之交,境内群山嵯峨,泉流众多。据《礼·月令》、《史记·楚世家》、《汉书·五行志》、《辽州志》史料所..阅读全文→

仡佬族民歌

仡佬族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阅读全文→

达斡尔族民歌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后普遍使用汉文。 达斡尔族的民间..阅读全文→

门巴族民歌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文字。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信奉喇嘛教,在一些地区信奉原始巫教。门巴族的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阅读全文→

山曲-民歌体裁

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疏松。平时干旱少雨,一旦下起雨来水土流失很严重。过去这里的人民生活困苦,万般无奈下便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逃荒方式——走西口。所谓“西口”是指..阅读全文→

黎族民歌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阅读全文→

云南民歌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阅读全文→

山歌-民歌体裁

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阅读全文→

郭 颂-民歌人物

郭颂(1931~)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辽宁沈阳人。出生于贫民聚居区。在民间艺术京剧、大回落子、唐山驴皮影、二人转、单弦、大进等熏陶下长大。中学时代显露音乐才华,参加独唱、担任大合唱指挥,也唱东..阅读全文→

劳动号子-民歌体裁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阅读全文→

“花儿”与马帮

头帮的骡子满头红,你看我的脚户哥好不英雄。 一溜儿山来者两溜儿山,当脚户的哥哥下了四川…… 这是一首传唱于甘肃河州的“花儿”,名叫《脚户哥下四川》,它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曾经兴盛一时的“马帮”生活。..阅读全文→

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民歌体裁

长调和短调是蒙古族民歌的传统体裁分类。内蒙古草原“长调”,蒙语称“乌日听道”,即“悠长的歌曲”。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大草原。长调民歌是典型的蒙族音乐风格的代表。 “长调”在音..阅读全文→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阅读全文→

少数民族历史诗和英雄史诗

在我国一些民族中,流传着歌唱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等。这些民歌记述了有关宇宙和人..阅读全文→

张 也-民歌人物

张也,湖南人,著名民歌手。张也是当今民族歌坛不可多得、颇有实力的歌唱家。 她199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从师金铁林教授,1995年获声乐硕士学位,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青年教师;1988年她步入歌坛..阅读全文→

南阳民歌

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故有“音乐之乡”之称。南阳民歌多是反映劳动、生活、爱情和劳动者对旧社会的反抗等内容的,有着浓厚纯朴的生活气息;曲调优美动听,唱腔圆滑流畅、灵活..阅读全文→

马玉涛-民歌人物

马玉涛,山西保德县人。马玉涛自幼受到河曲民歌和二人台音乐的熏陶,1950年十四岁时便参加了解放军。后入经远军区文工团工作。不久便调到华北军区文工团合唱队学习声乐。并介绍她赴上海从师于林俊卿,在北京从..阅读全文→

晚寨琵琶歌声侗地来

晚寨在侗乡之旅中,也许是最得一去的地方,这个隐藏于大山深处的著名侗寨,是侗族琵琶歌的真正故乡。 晚寨位于榕江县寨蒿镇对面的大坡上,坡脚有一条清亮的小溪,小溪跌入寨脚的悬崖,摔成十丈高的瀑布奇观;..阅读全文→

鄂伦春族民歌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已的语言,一般通用..阅读全文→

哈萨克族的“安”类民歌-民歌体裁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犁、巴里坤、木垒,以及甘肃省的阿克塞、青海的海西等地。哈萨克族民歌有“安”、“月令”、“吉尔”三类。“安”有固定的唱词,有曲名,旋律优美,气息宽广;“..阅读全文→

朝鲜族民歌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阅读全文→

民歌与其他民间音乐的关系

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矗 民间歌舞音乐大多来自民歌,有不少歌舞至今仍以民间歌曲形式流传。如安徽的《凤阳花..阅读全文→

上去高山望平川-民歌欣赏

(回族民歌) 这是一首青海“花儿”的典型传统曲调。“花儿”流行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阅读全文→

苗族民歌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阅读全文→

藏族的酒歌和箭歌-民歌体裁

藏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等几类。风俗歌中又有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几种。其中,酒歌和箭歌的曲..阅读全文→

川江船夫号子-民歌欣赏

(汉族民歌) 《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拚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其中有在平静江面上航行时唱..阅读全文→

走西口-民歌欣赏

(汉族民歌) 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在旧社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得人们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阅读全文→

塔塔尔族民歌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塔塔尔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可分为劳动歌、情歌..阅读全文→

感悟“花儿”

春天来了,又到了青海要举办“花儿”会的时候了。不知怎的,心里对它的企盼满盈盈的。 “花儿”系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其实,我对“花儿”的痴迷,全源于一首“花儿”,迄今也是..阅读全文→

川江号子——落寞的千古绝唱

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川江号子,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这条母亲河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而今,长江变了模样,轮船变了模样,川江号子这扇窗已经隐隐关闭,但是,还有几位老人仍在艰难地挽留那些从“窗..阅读全文→

锡伯族民歌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阅读全文→

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 阅读全文→


【】

杭州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侧。该印社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叶舟、丁友仁等发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艺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团体,现已发展为.. 阅读全文→


【】

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千尺雪景区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内廷四阁中第一座建成之阁。乾隆帝对在此建阁贮书极为得意,认为“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则闾阎日富,礼乐日兴,益兹文津之.. 阅读全文→


【】

杭州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 文澜阁是将杭州圣因寺后的玉兰堂改建而成的,.. 阅读全文→


【】

沈阳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兴建,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乾隆曾说:“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义”,体现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创业艰难,为.. 阅读全文→


【】

北京国子监辟雍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成贤街孔庙的西侧。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为官府培养后备人才的最高学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国子监与孔庙相毗邻。 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阅读全文→


【】

北京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书馆。 世界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曾藏在这里,以非常考究的楠木书箱盛装,安置在书架.. 阅读全文→


【】

九江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根据文献记..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