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人物:》保安族保安腰刀锻制大师马维雄

保安族保安腰刀锻制大师马维雄


马维雄:保安族,1950年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安民湾村,小学文化程度。是国家级保安腰刀锻制技艺传承人。所打制腰刀品种主要为什样锦双刀和西瓜头。1985年他在保安族聚居地刀匠技艺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2000年,他还特意为保安族艺术节赶制了300把五寸什样锦双..

马维雄:保安族,1950年生于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安民湾村,小学文化程度。是国家级保安腰刀锻制技艺传承人。所打制腰刀品种主要为什样锦双刀和西瓜头。1985年他在保安族聚居地刀匠技艺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2000年,他还特意为保安族艺术节赶制了300把五寸什样锦双刀,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2006年,他被列为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2008年,他打制出第一把黄河流水纹折花刀。

“什样锦的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刀鞘;青铜打下的尕镊子,带上是格外的样子。”这首富有诗意、婉转悠扬的花儿唱的就是保安腰刀。在中国传统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为百兵之帅,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上,刀带给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流血和死亡,但是保安腰刀带给保安族的却是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保安族腰刀的制作,至今有130年的历史,从设计、打坯成型到加钢淬火,从刻花刺字、镶嵌磨光到砸铆,其工艺流程自成一体。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安族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传统的手工艺制品。长期以来,它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哈剌鲁、康里、阿尔浑、撒尔塔等各类色目人。这些人被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不乏能工巧匠。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定居在同仁保安城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从事手工业者,主要有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工匠。虽然当时的铁匠主要制做土枪、弓箭等,但是“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

迁徙到大河家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保安人制作的刀子在保持着自卫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他们开始用刀子交换牧民的牛羊及其它的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打造的腰刀就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对于保安族来说,“保安腰刀”是保安人在大河家这块昔日杂草滋生的荒草野滩上创造的文明,其意味可谓深远。一方面,它始终贯穿着保安人的经济生活,成为保安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各类“保安腰刀”的式样、锻造技艺、方法以及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人所经历的历史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价值。

保安腰刀动人的传说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80道,最少也有40多道。在诸多工序中有两道是至关重要的,即在锻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以后的沾水。这正是衡量刀匠技艺的关键程序,也是“保安腰刀”的精髓所在。

在将生铁进行火炼而成熟后,就由刀匠开始锤打。大锤和小锤各有其用,抡起、落下中包含着学问,锤打的力度一下跟一下不一样,锤打的位置也在不断的变动,而刀坯也在锤下翻来覆去。在加钢时,一定要细致谨慎,刀坯的正面和反面烧炼的时间要相等,才能包钢。一般在1两铁当中炼加1立方厘米的薄钢。沾水即淬火,需要把握火候,注意观察火苗的颜色,刀坯被炼的太硬时沾水就会炸开,太软时又不锋利。不软不硬,韧中带钢才是质量过关的腰刀。

纯手工打制的“保安腰刀”,具有典雅精美、经久耐用等诸多特点。腰刀一般由刀体、刀柄、刀鞘三部分组成。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繁,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其中最漂亮的要算“什样锦”,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便是“波日季”。

“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它产生于一则古老的保安族传说。很久以前,在保安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恶魔,三天两头就到庄子里作怪,人们想尽了办法,始终无法制服。后来,一位白胡子阿爷指点保安族青年哈克木,让他仿照天池边老树上的树叶图纹打制一把刀。后来,哈克木用这把刀除去了恶魔,使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哈克木的功劳,至今保留着“波日季”的原来模样,世代流传下来。神话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保安人仿生的智慧和创造的活力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生动表现。“波日季”属滴水形,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刀锋锐利,鞘和柄的装饰简洁,整体效果含蓄低调却冷艳动人,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保安腰刀”上大都刻着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它源自一个惨烈的故事:当年有位保安族刀匠技艺高超,声名远扬,但他傲视权贵不畏强暴,有个恶贯满盈的国民党军官命令他为其打制腰刀,被他断然拒绝。军官在盛怒之下,活生生的砍去了刀匠的右手。从此,保安族刀匠在最漂亮的腰刀上刻凿了“一把手”的图案,一来为了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保安族刀匠;二来寓意着“保安腰刀”的质量敢于和每个人举手击掌,作出承诺。后来,这个图案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

一颗实实在在做刀的心

在少数民族的三大名刀里,云南户撒刀以刀口锋利而闻名,而英吉沙小刀主要是因为手工精美而口碑甚佳,但对于保安腰刀来说,经久耐用才是它追求的目标。

保安腰刀的优秀,从细节开始。炉温要高,选料要纯,但更关键的,还是要有一颗实实在在做人的心。

马维雄是积石山县刘集乡安民湾村村民,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是国家级保安族腰刀锻造技艺传承人之一。他的锻造技艺传承于父亲马尕虎,马尕虎的祖辈都是以打铁为生的匠人。在保安族刀匠间有这样一句话流传甚广、“善家宝的鱼刀,马尕虎的腰刀”。马尕虎是保安族地区非常有名的刀匠,擅长制作什样锦腰刀,与另一位有名的刀匠冶善家宝齐名。马维雄说:“抗战时期,父亲在西宁捡到日本飞机轰炸后残留的一些弹片,用它做了一把质量上乘的小铁锤,一直视之若宝。他打制的腰刀外观精美,内质优良,在保安族地区的群众中富有吸引力。建国前,驻扎在大河家的解放军战士也慕名来求购他的腰刀”。

迫于生计,马维雄10岁时便开始出入刀坊,学做腰刀。他的童年就是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敲击声渡过的。起初,因为手脚笨拙,经常挨父亲的训斥。四年后,因父亲“老眼昏花”,遂将家中打制腰刀的事业全盘交付给马维雄,而此时的马维雄,早已是技术熟练的刀匠。通过父亲的点拨和自己的参悟,他的技艺越来越老练,甚至可与其父相媲美。1985年他在保安族聚居地刀匠技艺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马维雄打制的腰刀品种主要为什样锦双刀和西瓜头。2000年,他还特意为保安族艺术节赶制了300把五寸什样锦双刀,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目前,他仍然坚持用传统的手段打制腰刀,平均每天做两把“西瓜头”腰刀。

作为仅有的两名国家级传承人之一,说起保安腰刀的锻造技艺,马维雄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以前的刀做起来外观不太漂亮,就是实用得很,现在的刀讲究实用和美观溶为一体。”

“在许多其它地方制作的刀具中,都是不加钢的,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但对于正宗的保安腰刀来说,都要求必须加钢,这是为了使硬度和韧性合理平衡。”“普通的民用刀具,基本上只加一层钢,加钢的关键在于火候。如果钢加得不好,钢线太靠近刀背,则刀刃即使磨得锋利,也非常容易崩口,而如果钢线太靠近刀刃,则磨过两三次之后,刀子就不能用了。所以,对于保安腰刀来说,实用是最大的考验。而保证实用的,则是加钢的经验和手法。”

在种类繁多的保安腰刀中,最著名、最神秘的要算折花刀了。

“那是一种刀身上布满花纹的刀,坚韧而且锋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一直磨到刀背的部分,仍然锋利如昔。能做折花刀在刀匠中间是种极大的荣耀。”当记者和马维雄聊起折花刀时,马维雄很是高兴。折花刀技艺原本失传二十多年,去年在马维雄的精心揣摩下和研究下,他和儿子打出了黄河流水纹折花刀,使折花刀重现人间,这一时在刀匠中间成为美谈。“你看看,它外观上看起来普通得很,它主要是体现在刀刃子上面,叫折花刀是因为它是钢和铁揉出来的花纹。先把钢和铁放火里面烧红,烧红以后再拧出来,拧出来以后再打磨出来,相当漂亮。折花刀的暗纹便是钢与铁融合的钢线,这是经过反复锻打之后达到的钢与铁的水乳交融,这样才能保证锋利和坚韧的完美结合。”说着,马维雄拿出他精心打制的一把折花刀,在阳光的照耀下,刀身上显出一条条的花纹,如黄河之水连绵不绝,让人叹为观止。

马维雄告诉记者,在历史上,保安族腰刀的传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师徒传承。当时由于腰刀生产活动一般只限于家庭作坊,很少有雇工的情况,比较普通的是招收学徒,师徒关系一般也不出亲戚、亲属的范围。徒弟拜师学艺,一般需三四年时间,头一年只是干杂活,不传技术,不给工钱,以后才慢慢传技艺。学徒出师后,如果要另起炉灶,必须得到师傅的同意,否则,师傅可以将其炉子打碎。第二种是父子或者兄弟传承。刀匠中有少数人对技术是保守的,一些关键性的手艺历来都是父传子或兄传弟。

对于有些制刀技艺失传的原因,马维雄认为,主要是腰刀工艺的主体保安人,全族也不过15000多人,随着生存方式的多样化,从事腰刀打制的匠人也在逐年减少,而从事传统手工业打制的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于一些颇有腰刀手工艺造诣但没有将自己的刀艺传授给后人的老刀匠相继谢世,使许多独门绝艺得不到传承。“这对保安腰刀的传承是种损失。”马维雄说。

保安腰刀的荣耀

正如马维雄所说,保安腰刀的历史其实就是保安民族的历史。马维雄告诉记者,建国以前,保安族聚居地从事打刀行业的有110户,专业打刀匠约有120多人;建国后,“保安腰刀”的生产曾两度走过集体化道路,分别在甘河滩、高李建成二个大队腰刀厂,但很不景气;“文革”期间又被视为“弃农经济”、“工匠单干,搞资本主义”而加以禁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保安腰刀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获得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以“保安腰刀”为题材编排、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帮阿爷打腰刀》等。

如今,保安腰刀已经成为保安族对外的一张活名片。

让马维雄特别高兴地是,作为保安腰刀锻造技艺传承人,他现在也为保安腰刀的发扬光大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今年2月份他和另外一名传承人冶古白之子冶洒力海一行赴京参加了由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现场展示了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绝活。活动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李岚清等和驻外使节现场进行了参观,保安腰刀锻制技艺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好评。

在6月份他们又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保安腰刀与临夏砖雕、庆阳香包绣制和酒泉夜光杯雕一道作为甘肃省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主办方邀请与会参展。

当然,现在已年近花甲的马维雄心中也有些遗憾,比如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于传统腰刀手工艺的冲击和影响使腰刀的内在质量大打折扣。公安机关对保安腰刀的管制,导致许多刀匠改行转业,被迫疏远、抛弃了难得的刀艺等等。“不过现在政府很重视,保安族正在走向世界,保安腰刀也正在走向世界。”马维雄高兴地说。(韩钧 何永明)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