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文学文化:》西藏的散文创作-西藏文学

西藏的散文创作-西藏文学


藏族,西藏,文学,艺术,散文西藏的散文创作西藏的散文创作西藏文学

在《诗镜》著述中,把诗歌、散文和散韵合体三种文体定为西藏著作的经典模式。不言自明,散文作品在西藏文苑独具高原风采和藏族神韵的芳香,是西藏文坛引人注目、值得品味的文学主要体裁之一。

西藏散文有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优良传统,散文的发展,有许多特殊的优越条件。从题材上看,西藏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藏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名胜古迹驰名中外,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美丽神奇的高原风光,具有吸引游客的巨大魅力;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具有多种学科的研究意义。这一切,都给散文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作家们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西藏社会各个侧面,进行细心观察,描绘一件件事物一个个人物,上自古代,下至今天,山川湖泊,风雪花草,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和人们希望知道的事情,都有人写成文章,就象一面大镜子,读者可从中窥见古今千年藏族文化的外貌和内涵,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作者看,也几乎包括文坛上的所有名流,有诗人,有小说家,有老学者,有年轻人,都是有才华的活跃人物,艺术上各有绝招。从社会作用看,西藏是中外特别关心特别注目之地,人们不但希望知道西藏近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希望知道它漫长的古代文明史,而散文所提供的一个个很真实、很优美的镜头,很形象,很有趣味,能够打开读者若明若暗的心头之谜,正确认识西藏的真正面貌,无疑是历史地理教科书极好的补充。

最早的散文 碑碣散文

西藏最早的著名散文作品,首推吐蕃时期的碑碣藏文石刻。这些碑碣文字不仅内容重要,记的是历史大事,而且是名家手笔,字斟句酌,富有文采。史册有明文记载、且有实物可证的碑文,就是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大家习惯上都称为甥舅和盟碑,一直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大民族友好的见证。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东侧藏文内容如下:

大蕃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德赞与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商议社稷如一,(舅甥)二主,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是以盟会节目,题之于碑也。

圣神赞普鹘堤悉补野,化身下界,来主人间,为吐蕃大王。于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河奔流之源头,高原(净土),自天神而为人主,德泽流被,建成万世不朽之基业,创立至善之文法,睿哲鸿被,政事清明。圣神赞普,深谙韬略,外敌调伏,开疆拓上,强盛莫比。自此“雍中”护持之王以后,南方之门(域)、天竺,西方之(大食),北方之突厥、涅牟(?)诸君长,莫不臣服圣神赞普,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国曰唐,地极大海日出之处,与珞(瑜)、泥婆罗诸国迥异,教化德深,足与吐蕃并称。始初李氏建国之二十三年,王统一传,圣神赞普弃苏农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圣皇帝,叶同社稷如一家,于贞观朝,迎娶文成公主为赞普王妃;嗣后,圣神赞普弃隶蹜赞又与唐主三郎开元圣文显武皇帝,叶同社稷如一家,重申姻好,于景龙朝,复迎娶金城公主为赞普王妃,结成甥舅亲谊。中间边将开衅,弃好寻仇,兵争不已。当此忧危之际,仍于欢好之念,终未断绝,以彼此近邻而又素相亲厚,重寻甥舅之盟。父王圣神赞普弃德松赞陛下,睿智天成,教兴政举,普施鸿恩,泽被内外,遍及八荒。四方君长,率尔来享,唐国谊属近亲,地接北邻,甥舅协和,叶同社稷如一,唐主神圣文武皇帝,结立大和盟约,旧恨消泯,再续新谊。此后,赞普甥传位一代,唐主舅又传三叶,嫌怨未生,欢好不绝,书翰通传,珍宝馈遗,络驿于途,然未遑结立大和盟约也。夫甥舅亲谊,协和如一,扫彼旧怨,弃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我圣神赞普可黎可足德赞陛下,圣明睿哲,天神化现,恩施内外,威震四方,基业宏猷,政令必行。乃与唐主文武孝德皇帝舅甥叶同社稷如一,结主大和盟约于唐京师西方之王会寺(?)前,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年(辛丑)孟冬之月(十月)十日,登坛陟降,大唐主盟。续盟于吐蕃逻些东方之哲堆园,时大蕃彝泰八年,大唐长庆二年,即阳水虎(壬寅)仲夏之月(五月)六日,登坛陟降,大蕃主盟。其立石于此为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即阴水兔年(癸卯)仲春之月(二月)十四日事也。树碑之日,唐使太仆寺少卿杜载……等参与告成之礼,同一盟文之碑树于(唐之京师)。

此外,吐蕃时期,尚有记载大臣功绩的“达扎鲁恭记功碑”、表彰高僧娘·定埃增功绩的“谐拉康碑”、歌颂赤德松赞足智多谋、宽宏大度、勇毅不拔、骁武娴兵的墓碑等碑碣散文,也都垂诸青史,颇为著称。

信函散文

西藏档案文库中的来往公文,有不少向历代中央政府呈送的调查报告、重大事项请示、发至下级的文件、政教领袖的信函等等,皆出自大学者的手笔,在叙事、讲理、反映民情等方面,都有精深修养和真正的语言文字功力,可以说是上乘的散文作品,应该在西藏文坛有一定的地位。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就是一著名文献,其立意之深邃,文字之畅达,说理之透辟,感情之真挚,都是有口皆碑,从无异议。书信全文如下:

余为弘扬佛教,体念众生,更顾念操蕃语之众,来霍尔地方。召余前来之大施主极为欣悦曰:“八思巴兄弟如此年幼,能偕从人一道携来,吾已深思矣。尔系以首归附,他人成系以足降顺者;尔为吾所召来,他人则系惊惧而来,此情吾岂不知乎?!八思巴兄弟前此已谙蕃土之教,仍着八思巴习之恰纳多吉可令习霍尔语文,吾以世法护之,尔若护以圣教,则释迦牟尼之教岂有不遍弘海内者。” 此菩萨(化身)汗于佛法三宝深为崇敬,教化修明,善遇臣下,于余恩泽更异于他人,曾谓:“尔静心传法,所需吾志与焉,尔善事吾,吾知之;吾所为良善与否上天知也。”于八思巴兄弟尤为关切。以“自觉奉法、邦土叨光”之纯良用心,谓:“尔可令尔所部吐蕃民户善习法规,吾当使其乐业安居者。”祝祷此汗王及王室长寿之佛事其各勤奋从事焉。

要言之,此霍尔之军旅无算,窃以为瞻部洲已悉入其辖土矣,顺彼者与彼共苦乐;心怀厌恶不遵功令而空言归顺则不许,且终有因而覆灭者。畏吾儿之境未遭涂炭而昌盛进前,人畜由彼等自理,必阇赤、库吏、别乞,均由彼等自任之。余如金国、西夏,阻卜等地未亡之前虽已派有霍尔使者,然(彼等)不遵功令,终遭覆亡、逃遁无门,仍需俯首归降。后,彼等能奉行唯谨,至今,其各自之别乞、库吏、军官、必阇赤等官员已多有委其贤任之者。吾等部众悍,或有希冀百计千方脱逃者;有冀道长路远而(霍尔)或不至者;有冀以战斗获胜者;狡诈蒙骗之辈定遭覆亡,仍需各自输诚归顺者甚多。因吾等蕃部凶悍,除驱为奴隶者外,委为官吏者百不得一二。蕃部归顺者虽众然贡物甚微,(此间)王公内心颇有不悦之慨。

前此数年,霍尔军旅未曾压堆,余偕白利来归顺时,此间善通款曲,并言堆阿里、卫、藏等部已降,白利各部将各各归顺,故至今未遣军旅亦已收益矣,然堆境人众亦有不知此情者。其时,向此邦输诚者因贡物不丰,未能释疑而遭众兵践踏,人畜尽失,此事尔等当亦有所闻,与(霍尔)交兵者,自以地险、人雄、兵众、甲坚且娴于箭法,希冀获胜,终至覆亡。

或以为,霍尔本部乌拉及兵差轻微,他部乌拉及军差负担甚重。殊不知与(霍尔)相比,他部或稍轻焉。

又谓:“若能遵行功令,则尔等之地,各处部众原有之官员仍然加委供职,召萨迦之金字、银字使者来,吾任之为达鲁花赤极为妥当。”此事可广为宣谕:应派干练之使者从事之。另将各地官员姓名、部众、数字、贡物之量善缮三份,一送吾处,一放萨迦,一由各地长官执掌并书志某已降、某未降,若未分别,则恐于未降者之祸殃及已降者。萨迦金字使与各地官员善为商榷,利乐众生有情,勿擅作成福;各地长官亦毋不与萨迦金字使议而擅权自主,法规中无不议擅权之条款,若触及刑律,来此申诉亦难矣,尔等其协力同心焉。”

遵奉霍尔法令定有裨益,金字使接送伺候应力求周到,盖金字使至时均先询以“未有遁逃者乎?”“遇战者乎?”“于金字使善为承侍否?”“得乌拉供应否?”“降顺者其意坚诚否?”若连金字使不悦,则定进以危言,欣喜时亦定能福之也。若不听金字使之言,虽有所为亦受刁难者屡见不鲜。

地方缙绅贡物来此而受礼遇者有之,吾等若亦思获善遇者,(吾等之)长官其携以厚贡,偕萨迦人前来,贡物多少亦与之议,余亦于此间划策,然后来此,则尔我均获安乐也。去岁,余曾遣人告以如此如此方为上策之议,尔等未见如此作者,岂思于覆灭之后各自俯首贴耳听命者乎?届时将下何命令,亦难预知也。尔届时千祈勿谓“萨迦人虽至霍尔邦土然与吾等并无利益”也。余为利他之心,顾念操蕃语之人众而来霍尔地方者,听余之言必受益。尔等来亲睹此情此景,仅凭耳闻,自难全信,故亦有思战以获胜者,如此,则正似“安乐静闲鬼揿头”之谚:兵燹之余,恐卫、藏之子弟生民将有驱来霍尔邦土之虞也,余祸福均无悔意,依上师三宝之加特恩德或可获佳境,尔等其亦向三宝祈祷焉。

汗于余关切通常,故金国、蕃、畏吾儿、西夏等地之善知识大德,各地人士均日为奇异,前来听经,极为虔敬,吾等来此之人,勿劳操心霍尔将如何对待,均甚为关切,待之甚厚,余之安全其放心勿劳关注可也。

贡物以金、银、象牙、大粒珍珠、银、蕃红、木香、牛黄、虎(皮)、豹(皮)、山猫(皮)、水獭(皮)、蕃呢,上卫氆氇等物,此间甚为喜爱,此间于牲畜颇不屑顾,然各地可以最佳之畜品贡来即可。

“有金能如所愿”,其深思焉!

佛教遍弘各方欤!

萨班这一信函,主要是告诫西藏各地首领,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真心诚意地归附在全国占支配地位的蒙古王室,指明此乃惟一的道路。萨班在信中、列举一系列实际情况,讲清蒙古王室尊重西藏宗教信仰,对萨班和八思巴兄弟特别关切,创造弘扬佛法的条件,安排宣讲佛法的场所,还讲了归顺之后可让本地人担任官职,群众可安居乐业。反之,如果自恃地险兵强,必遭灭顶之殃,从而打消了西藏各地首领各种杂乱念头,使之走上了正式归入祖国版图的宽广大道。

史传散文

西藏的史传著作非常发达,有些史传名著很有文采,其中一些段落,特别引人入胜,实际上成为大部头著作的散文佳篇,早已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我们暂且名之曰史传散文。

1、《巴协》的一段妙文:

“(金城)公主于兔年生了一位王子。这时,赞普赤德祖赞正在扎玛尔地方的翁布才宫中。使者前来禀报:‘公主生了王子。’赞普便回雅隆旁塘去看刚生的王子。不料公主刚生的婴儿被纳囊妃喜登抢去,喜登并说“这是我生的’。两位王妃争执不下,大臣们也莫知谁是,便把婴儿放在平坝一头的坑里,让二人去抢,看谁先抢着,便是谁的。公主先跑到,把婴儿抱在怀中。喜登后到,心想:孩子死就死吧!便拼命去抢夺。公主怕把孩子拉扯死了,便放手道:‘孩子就是我的,你这泼妇!’于是大家都知道孩子是公主的。但因纳囊氏家族势力大,都不敢明言。

过了一年,到了举行王子周岁‘迈步’庆宴的时候,赞普将汉族亲友和纳囊氏亲友请来做客。赞普在金盏中斟满酒交给王子,叫他把酒献给亲舅舅。这时,纳囊氏亲友的手中拿着斗篷等孩子喜爱的物品,逗着王子说:‘到舅舅怀里来!’王子说:‘赤松德赞是汉家的外甥,纳囊家族怎能当舅舅!’说完,把酒献给汉族舅舅,投入汉族舅舅怀中。‘赤松德赞’的名字,也这样由自己取定了。”

这件历史大事,《巴协》记的赤松德赞生母为金城公主,以后的《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史》、《红史》等书都认定此说。但敦煌发掘的藏文《大事编年史》却记着金城公主739年仙逝、赤松德赞742年降生。另在赞普世系中,记着赤德祖赞与纳囊妃生子赤松德赞。因而,赤松德赞的生母究竟是谁,成了人们的一个疑团。看来,我们只能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是汉藏友好的一种典型创作了。

2、《颇罗鼐传》的一段报告文字:

“阿里三国地区的首领康济鼐的军队已经部署停当,在卓雍安营扎寨。同时,颇罗鼐台吉也亲自率领部属,一路上象阎王的刽子手一般,浩浩荡荡向前进攻。……江孜的长官热登夏巴率领的军队来到协噶多吉宗。但是,他们一心专务于吃喝、享乐和钱财。因此,迟迟不前,未能及时抓住向敌阵进攻的战机。于是,颇罗鼐台吉心生一计,对众军说道:‘准噶尔的军队在西藏胡作非为,蹂躏佛教,敛收粮秣,掠夺财物,抢劫吃喝……等等,新加差税名目繁多,欺压凌辱百姓,使他们一刻也不得安生。如今,圣文殊菩萨化身的真命天子派来宛如大地尘埃一样众多的军队,前来剿灭准噶尔军。我等怎能不谨遵圣旨、追随其后、奋勇杀敌?!若有愚妄之辈不识时务,胆敢违忤旨意,我即派遣凶猛似阎王的刽子手一样的军队予以严惩,难道你们不知道惧怕吗?’就这样,把一番巧妙激越的言论宣告众军。众军听后,一致保证道:‘我等一定不顾行军作战的艰苦疲劳,悉遵大人之命!’”因此,“双方大军在群山丛中摆开战场,展开激战。在向敌军占据的一座山上攀登攻击时,颇罗鼐台吉手擎绘有王徽标志的黑白军旗,毫无惧色地冲入敌军阵中,好象五面王雄狮扑进二饮大象群中一样,绝不迟疑,勇猛冲杀,扑向准噶尔军中五个主要将领之一的曲培据守的阵地。他击溃重重外围,逼近敌人的中心大营。”

这段铿锵有声的文字,描绘了颇罗鼐年轻时有勇有谋抗击准噶尔入侵的指挥才能和卓越战绩,不愧是战场上的良将、政坛上的能臣。也显示了朵喀夏仲·才仁旺阶在文学上善抓重要题材、文思敏锐、语言犀利、极富文采的真工夫。

风土散文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等诸种特殊因素,西藏高原形成了富有民族色彩和神奇韵味的风土人情,反映着西藏人民特有的思想意识、真善美标准、理想追求、衣食住行模式、诸多禁忌、鬼神系统、节日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西藏文化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到过西藏的中外人士,采录了各种各样的见闻实况,有的在报刊发表专文,有的写成了专著。千千万万对西藏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大地很感兴趣的读者,看到他们的文章,觉得新鲜有味,这在过去已经难能可贵了。但是,大多数写西藏的作者毕竟是走马观花的瞬息过客,他们看到和听到的,往往是孤立的一个一个镜头,报道难免片面,甚至某些作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以猎奇观点,偏重将一些落后面渲染夸大,造成一些混乱概念。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大批的祖国各地干部、职工志愿到西藏参加建设,他们很希望读一些关于西藏历史文化的文章,加深对政策的理解。为了满足大家的渴望,西藏的作家和学者认为,西藏是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向其他各族同胞,特别向进藏帮助建设的内地干部介绍好西藏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而挥笔写了大量风土散文。毫无疑义,写自己家乡的事情,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写出的文章自然相当准确,也有一定深度,足可令人信服。

赤烈曲扎写的《西藏风土志》,是很有代表性的散文专著。他花费了几年工夫,拜访西藏各地有关专家,翻阅藏汉文有关文献资料,参观名胜古迹,获得丰富的第一手翔实材料,才动笔撰写该书。

关于介绍西藏风情,作者选择了节日这个题目,写作是颇具匠心的。

1、西藏的节日名称、活动项目,有的用藏语音译,如不懂藏语则很难理解其含意。作者特意作了通俗解释。例如藏戏会演为什么叫“雪顿”呢?文章交待了来龙去脉:

“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会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也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

那么,吃酸奶子与藏戏又有什么关系呢?文章又说:

“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法戒律,夏季有好几十天禁止比丘出门……在开禁的日子,他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子进行施舍。喇嘛们除了享用一顿酸奶子佳肴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得到加强。这时‘雪顿’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这时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们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以后,成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到罗布林卡,并开始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

这一段叙述,不但说清了雪顿的本意,而且也交代了雪顿的发展历史。

2、西藏的节日,都有形成的起因,这在一般人是不知底细的。作者引经据典,让读者明白节日的来历。例如,西藏为什么有个花灯节呢?文章介绍:

“雪域高原的花灯节,开始于明永乐七年,即1409年,由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洛桑扎巴于正月十五日,在拉萨创办传召法会时,陈列各种祭品,隆重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妖魔日。从此以后,人们便沿袭他的做法,每年元月十五日摆花添灯。”

3、西藏的节日,有许多特殊的摆设,都有一定的道理,代表着人们的愿望。例如,藏历年自古以来有一系列习惯。为了弄清所以然,文章一一作了说明:

“家家户户准备一盆二、三寸长的青稞麦苗,摆于佛龛茶几之上,是预祝新的一年粮食丰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是预祝新的一年牧业兴旺。”“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大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永恒的符号,在房梁上画上很多面粉点,都表示人寿年丰。”“新年粥,放上羊毛,表示心肠软;放上辣椒,表示嘴如刀;放上石头,表示心肠硬,以助除夕兴。新年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4、西藏的节日,在什么时候举办,都要经过慎重选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例如,西藏沐浴周,为什么选在初秋呢?《西藏风土志》写道:

“每年七月上旬,高原雨季刚过,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白天温度很高。有一种说法,沐浴节期间的水比‘圣水’还灵验,同是一江之水,与平时可大不一样,在此期间的水有特别的威力。正因为这种信念在人的思想上起作用,所以男女老少都竞相下河,最怕冷水的人,这时也有惊人的勇气和毅力了。人们不但洗头、洗澡,也顺便洗衣服和被褥。”“藏文天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八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为什么秋水最佳呢?这是因为西藏高原冬长夏短,春天雪水冰人肌骨,一般不敢下水;夏天大雨沱滂,山洪暴发,河水浑浊,虽有适当气温,水却不够清净;冬天皮袍裹身,谁还敢下水洗澡呢?只有入秋时节的河水,才有上述八大优点,才是洗澡的大好时光。”

关于名胜古迹,是人们最关心的热点。《西藏风土志》还分别叙述了拉萨市和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昌都五个地区的名山名水名城名寺。这些文章,有历史的追忆,有现实的变化,有眼睛看到的外景,有发人深思的内情,有古老的神话传说,有文献记载的翔实史料,有英雄人物的轶事。可以说,基本上集民间传说、书面材料、现在实况、历史面貌之大成,熔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这许多内容,都有鲜明标题,可以按图索骥,按需查看,十分方便。

点击搜索与:藏族,西藏,文学,艺术,散文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