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历史传说:》我国傣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历史?概述

我国傣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历史?概述


傣族 傣族聚居地 傣族自治地方我国傣族人的主要聚居地我国傣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历史?概述

    傣族是我国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子、双江等30多个县区。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宝石。她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土地面积有1.9万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

行政区划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1市2县40个乡镇,10个县级国营农场,6个中央、省属科研机构。

人口民族 全州总面积19125平方公里,总人口84.8万。世居民族有傣、汉、哈尼、布朗、拉祜、基诺、苗、佤等13种民族,其中傣族占35%,汉族占25%,其他少数民族占40%。

地质地貌 全州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5。1%,盆地(平坝)占总面积的4。9%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下,景洪市海拔仅551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也形成了以澜沧江为中心,由北向南,由两翼向中心递降而南部相对略低,具有缺口似如“马蹄形”地势。

气候资源 西双版纳处于东亚和南亚季风交汇的低纬度地带,气候高温、多雨、湿润、静风,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是“没有冬天的热土”,是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包括以下8种类型:1热量丰富、有效性高,长夏无冬、终年无霜的热带气候;2.雨量充沛、雾浓露重、温高湿大的湿润气候;3.年无四季之分,日有四时之感,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4.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兼有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优点的山地气候;5.垂直变化显著,层次分明的立体气候;6.还有春长夏短、春秋同季,与热带并驾齐驱的南亚热带气候;7.山地冬季气温,上高下低,结构倒置,无寒无署、四季如春的常春气候;8.山间盆地河谷,常风小,早晚无风的静风环境气候。

土地资源 全州有林地面积113.7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达63.7%。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6.8万公顷。全州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0.2%,而植物种类却占全国的1/5,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

动植物资源 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繁衍着望天树、树蕨、大板根等西双版纳独有的珍稀植物达341种,有野象、白颊长臂猿、棕颈犀鸟等珍稀动物46种;药用植物1715种;花卉植物种类为全国之最。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西双版纳还是千百年来誉满神州,风靡全球的中国普洱茶的故乡。境内古六大茶山有六万多亩上百年古栽培型茶园,有1700年树龄的野生型茶树。

旅游资源 橄榄坝,在泰语中叫做“勐罕”,“罕”意思是卷起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到这里讲经,教徒们就用棉布铺在地上,请佛祖从上面走过去,佛祖走过去后,教徒又把布卷起来。勐罕就是这样的名的。

曼飞龙佛塔在景洪县大勐龙一个叫作曼飞龙寨子的后面的山顶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龙3公里,是西双版纳著名的佛塔群,有人把它叫作“笋塔”,这是形容群塔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还有人因其洁白,唤作“白塔”。塔群建在山顶,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

野象谷位于景洪市北部勐养镇三岔河,距景洪47公里,面积369公顷,为低山浅丘宽谷地貌,海拔747米至1,055米。区内沟河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亚洲野象、野牛、绿孔雀、猕猴等保护动物栖息其间。到这里活动的野象比较频繁,成为西双版纳唯一可以观赏到野象的地方。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有“东方多瑙河”之美称。源头在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全长4880公里,在我国内河道里程长2161公里,其中在云南境内1247公里,从勐腊县南腊河口244号界桩处出境后,在中国境内部分称为澜沧江,出境后始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个国家,最后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太平洋。

植物园占地面积300公顷,园地内分布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5000种植物,散布在国树国花园、名人名树园、树木园、奇花异卉园、榕树园、棕榈园、百果园、百香园等20多个“园中园”内。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园至今还保留了一片原始热带雨林,虽然是次生林,却也遮天蔽日,其间共有当地乡土植物约2000种,约占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1/2,已引入滇南珍稀濒危植物4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种。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东和东北与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两县相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全州东西最大横距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70公里,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德宏州首府驻潞西市芒市镇,陆地距省会昆明785公里,空距427公里。

行政区划 德宏州辖2市3县,即潞西、瑞丽市,梁河、盈江、陇川县。辖50个乡镇,364个村(居)委会,3732个村民小组。

民族人口 德宏州风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30多种少数民族,是全国景颇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

气候特点 德宏州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其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复无酷暑;雨量充沛,干湿分明;气温年较差小,霜日少;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2.1℃;无霜期平均280天左右;年日照2281—2453小时。年积温6400-7300℃;年陆地蒸发量在1400-1900毫米;干旱指数在0.4-1.2之间。

德宏州内江河年平均产水量136.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81.7亿立方米。共有水资源总量218亿立方米,物理性能良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

地理优势 德宏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宝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口岸、热区和旅游三大优势。德宏具有特殊魅力的边贸集市和异国情调。德宏与缅甸的国境线长达500多公里,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有两个国家级口岸和两个省级口岸,还有许多陆路通道和渡口。中缅两国人民历史上友好往来,有着边境贸易、通婚、互市的习惯。这里有湛蓝碧透的瑞丽江、大盈江;白云翠竹掩映的村寨;堪称奇观的虎跳石落水洞;千姿百态的三仙洞;独木成林的榕树之王;金碧辉煌的寺院塔林。

地热资源 全州在地热异常内有温泉50个,其中水温在40℃以下的12个,40-70℃之间的28个,70-100℃之间的9个,101℃的1个(即瑞丽市棒蚌温泉)。

森林资源 森林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热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全州森林总面积的5.4%,主要植被为龙脑香、阿萨姆娑罗双、柚木、美登木、肉楂、竹类等;在亚热带,主要植被为阔叶林,以红椎、栎类、栲类、木荷、红椿、楠木、柚木、油茶、松树等为主,面积约占57.2%;在温暖带,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杉木、松树、油茶、核桃等,面积约占36.1%;在温带山地,评分植被为铁杉、高山栎、杜鹃灌木丛等,面积约占1.3%。 [矿产资源] 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0多种。有色金属矿有锡、铅、锌、铜、钨、铬、镍,黑色金属矿有铁,能源矿产有煤和石油,稀有金属矿产有铍、铀、锗、粘土,特种非金属、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有云母、水晶、宝石、石灰石等。此外,还有10个重砂金测异常带。德宏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储量少,开采少。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概况 “耿马”傣语直译为“勐相耿坎”,意为跟随白马寻觅到的黄金宝石之地。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穿越县境,与缅甸山水相连,总面积3837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7、35公里,是云南通往缅甸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国家粮食和蔗糖基地,云南民营橡胶生产区,蒸酶茶之乡,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富集之地。全县辖11个乡(镇)、1个华侨农场和孟定、勐撒两个国营农场。全县总人口25.28万人,有汉、傣、佤、拉祜、彝族、布朗、景颇、傈僳、德昂、回、白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1955年10月15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立。

自然条件 耿马地处滇西南横断山脉中下段,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分明。

自然资源 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橡胶、紫胶、甘蔗、茶叶、胡椒等;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十几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还有鸟类300多种。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铅、铝等。有电力、机械采矿、建筑、建材、制糖、粮食加工等工矿企业。

旅游资源 耿马,是一个充满神韵的傣族地名。传说是在神灵的保佑下,由一匹白色骏马引途寻觅到的地方,德宏和耿马的群众都称颂它为“勐相耿坎”,意为“黄金宝石之乡”。

耿马风光秀丽,古迹奇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民族风情百态千姿。现今开辟的耿马至缅甸老街、滚弄、户板、曼德勒旅游线路,可领略东南亚异国风情。县内一批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引人入胜,建筑风格突出,是傣族璀璨历史文化的象征。一批批神奇的文物古迹,一个个溶洞奇观,一处处婀娜多姿的景点,令人目不暇接。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概况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于1954年6月16日成立,位于滇西南,县境西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33.399千米,全县面积l893.42平方公里。辖5乡2镇。1998年末全县总人口10.74万人。

发展状况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县已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电话已进入部分农村家庭;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90座,有线电视用户达4550户。电视覆盖率达81.3%,广播覆盖率达90%;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实施抉贫攻坚以来,贫困山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全县未解决温饱人口由原来的5.1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27117人。50年来,尤其是自治县成立45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充分依靠和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点击搜索与:傣族 傣族聚居地 傣族自治地方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