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音乐歌舞曲艺:》朝鲜族说唱艺术“板嗦哩”文化

朝鲜族说唱艺术“板嗦哩”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 朝鲜族 板嗦哩朝鲜族说唱艺术“板嗦哩”朝鲜族说唱艺术“板嗦哩”文化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富有音乐感的民族。他们的民谣、伽伽倻伽琴、长鼓和民族舞蹈都是举世闻名的。然而,一种极有特色,学习起来十分艰难的说唱艺术--“板嗦哩”(又称盘瑟俚)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板嗦哩的原意是“在游艺场上演唱的歌曲”,实际上它是一种独特的说唱。它是将音乐、文学、表演融为一体,采用唱、白、表情动作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是一种看来简单的演唱形式,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精湛演技的艺术。

板嗦哩通常由一人演唱,另一人用鼓伴奏。这种形式大约在18世纪中朝鲜王朝后期开始出现,19世纪末是它的黄金时代。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它是18世纪的游浪艺人根据某种戏剧创造的,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萨满教仪式中的歌曲。板嗦哩的故乡是韩国全罗北道的南原,至今那里仍盛行这种演唱。

板嗦哩演唱的是长篇的、情节曲折的戏剧故事。据史书记载曾有12部板嗦哩,但现存的只有5部,即《春香传》、《沈清传》、《兔子传》、《赤壁传》、《兴甫传》。由于故事长,一次往往唱不完,每次只唱其中的一折。但有一位著名的艺人朴东镇,曾经一口气连续演唱五个小时的《兴甫传》和八小时的《春香传》,中间没有一点休息,可以说是世界罕见的。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这要从学习演唱板嗦哩的过程说起。这种学习是很艰苦的,开始后不久声音变得嘶哑,喉咙充血,但仍要坚持练,甚至喉咙出血,也不能停,最后嗓音再次爆破,适合板嗦哩唱腔的朗朗之声在瞬间获得。其发音粗犷而浓浊,但十分洪亮,音色变化丰富,可以唱出各种高音和低音,自由地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

为了能彻底掌握板嗦哩的发声和唱法,人们常常深入洞穴,瀑布、海滩下练嗓子。开始时歌声常被瀑布声所掩盖,自己都难以听到。但经过一个月,二个月甚至半年的苦练后,他的声音可以超过瀑布响声,并能听到自己的歌声。据说,有的人甚至要练上10年方能成功。因此,比起一般人都能演唱的民谣、时调来,板嗦哩的确是一种历尽磨炼、痛苦而又具有特殊风格的唱法。

高水平的板嗦哩是多种艺术的综合、演唱的艺人仅用自己的歌声、说白、身体动作和作为道具的一把扇子便能描绘世界万物的冲突与和解,善与恶,美与丑的关系。它既能用动人的曲调来演唱韵文体的诗歌,揭示故事中各种人物的性格,也可以用旁观者的角度对事物、环境进行描述。艺人手中的扇子也是多功能的,时而当刀剑,时而为手杖。此外,为歌手伴奏的鼓手不仅是伴奏,而且还扮演一个重要角色,除了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掌握节奏、速度外,他还在歌手演唱某些段落时突然欢呼或喊叫以鼓励歌手。

在推动板嗦哩艺术的发展提高和培养传人方面,韩国全罗北道高敞县的崔在孝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生于19世纪初期,曾邀集了喜爱板嗦哩的人聚在一起,校正发音,剔除歌词中不合理的内容和可能使观众难堪的恶言秽语,使文体更为优雅,将之发展成为上自君主,下至平民都能欣赏的艺术。

经过崔在孝等高超文笔改编过的板嗦哩,其内容更以诙谐、现实而著名,填补了口传板嗦哩的空白。现在高敞县崔在孝的住宅旁,已修建了一所"桐理国乐堂",成为继承和传授板嗦哩的中心。

 

点击搜索与:中国少数民族 朝鲜族 板嗦哩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