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清世祖顺治:》顺治的政治统治-顺治生平

顺治的政治统治-顺治生平


顺治生平顺治的政治统治中国历代帝王,顺治顺治的政治统治顺治的政治统治

顺治帝亲政后,虽追黜了多尔衮,但保守势力并未得势。由于历史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有远见卓识,在人关前后曾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服务的汉族知识分子为福临谋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继续推行摄政时期的各项方针,使皇权进一步集中,国家机构和规制更为健全。

在政治上,首先加强了皇帝直接统辖的兵力。

努尔哈赤时,八旗本归诸亲王统领。皇太极因作战奋勇有功,统领了正黄、镶黄两旗。后来他又击败了三贝勒莽古尔泰,夺得了正蓝旗。顺治帝即位后,本应继承其父手下的两黄和正蓝三旗,但是多尔衮却以侍卫需要为名,将正蓝旗抓到自己手里。多尔衮受黜后,顺治帝即将多尔衮手下实力最雄厚的正白旗收归己属,与原有的两黄旗合称上三旗,而将诸王贝勒统辖的其他五旗称为下五旗。八旗中这种等级的区别从此成为定制。上三旗体制高贵,直接为皇帝亲辖。下五旗的旗主改由皇帝任命,它们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实力上,都无法再像关外时那样再与朝廷相抗衡。顺治帝对八旗的这一改革,为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其次是设立了内阁。

内阁在明朝是辅佐皇帝办理国家政务的机关。清王朝在关外时虽然没有设内阁,但也建立了相似的机构--文馆,利用降清的明朝官吏翻译汉文书籍,记注时政得失。天聪十年三月,太宗皇太极将文馆改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管记注诏令、编纂史书、撰拟表章等;内秘书院负责撰写与国外往来书信、撰拟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则负责注释历代行事善恶、御前进讲、颁行制度等。崇德元年制定内三院官制,设立大学士、学士等。入关以后,多尔衮又将内三院做了些调整,明确规定内三院为二品衙门,并把翰林院分隶内三院,名称由此改为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顺治帝亲政后,先将内三院迁入紫禁城,命大学士在太和门更番人值,参与佐理机务;十五年九月,又将内三院从翰林院分出,改内三院为内阁,内阁大学士俱加殿阁衔,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为防止内阁权势过重,又仿照明朝旧制,把内阁品级由正二品降为正五品,以此来加强皇权。

第三是初步建立了宫中的一些规章制度。

顺治朝是清代宫廷初具规模的朝代,它在宫廷建设中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人关以后,多尔衮即仿明制着手制定各项宫规。顺治帝亲政后,又增加了不少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关于各种祭祀的礼仪。清代祭祀分国家祀典与宫中祀典两种。国家祀典与明代基本相同,如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及祭祖宗、社稷,祭先农、先蚕、先师等,是由太常、光禄、鸿胪三寺主持;宫中祀典则由内务府主持,其中一部分是仿明代而设,如奉先殿祭祖,还有一些则完全是承袭满族在关外的习俗。如堂子祭天(这本属国家祀典,增冬至祭天后,则由内务府主持)、坤宁宫祭神、满洲跳神仪等等。二、关于帝后活动的各种规定。入关后清代举行的第一项礼仪性活动就是顺治帝登极。因此最早制定的礼仪就是登极礼。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皇帝万寿(诞辰)为宫中三大节,是日皇帝要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庆典活动,亦称大朝仪。再是每月逢五的常朝仪。在后宫举行盛大礼仪活动时,对后妃、皇子、公主等各规定有参加朝贺时应遵循的礼节。

皇帝及家人要在皇宫中度过他们的一生,必然要遇到婚丧嫁娶、读书学习、游乐嬉戏等生活问题。因此,顺治时对帝后的大婚、丧葬、起居、开销、服饰、车舆、经筵讲学、出宫巡狩等也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规定。顺治十五年时,还制定了后宫女官的名数和品位,如在乾清宫设一品夫人一位、二品淑仪一位、三品婉侍一位、四品柔婉二十位、芳婉三十位。不过这项制度没有实行。

在经济上采取了禁止圈地的措施。清初入关时,施行了大规模圈地后,恶果很快就显露出来了:有些耕地变成牧场,有些良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到处是萧条、凄凉的景象。失去土地的农民离乡背井,四处流浪。困苦不堪的生活迫使他们起来进行反抗。当时汉族地主的土地也被圈占,因此汉族地主阶级与清王朝的关系也变得紧张。圈地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秩序也动荡不安。这种做法,显然违背清王朝统治的根本利益。为安定民心,顺治四年多尔衮已下令禁止圈地。当时大规模的圈地虽然停止了,但零散的圈地仍然在进行。因此,顺治帝亲政后就下令户部迅速行文地方官吏,"将前圈土地尽数退还原主"。第二年又强调"民地被圈者,该管官即照数拨补,勿令失业。以后仍遵前旨,永不许圈占民间房地"(《清实录》)。

圈地运动虽然是到康熙朝后才最后结束,但顺治帝采取的禁止圈地的政策,无疑是推动了这个进程。(来源:《清代宫廷史》)

点击搜索与:中国历代帝王,顺治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