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籍贯家世”之谜-历史谜团

“赵匡胤籍贯家世”之谜-历史谜团


历史谜团“赵匡胤籍贯家世”之谜赵匡胤“赵匡胤籍贯家世”之谜“赵匡胤籍贯家世”之谜

由于历时过久和当年赵宋皇室对籍贯、家世问题处理的严密,我们已经无法提供赵匡胤的籍贯确系赵城罗云村的“铁证”,但本文所述的内容,已经足以使人们对《宋史》有关赵匡胤籍贯的记载发生动摇和怀疑。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总是以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为活动范围,然后才逐渐扩大自己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只有在某个人经常活动过的地方,才能够留存下有关他的遗迹和传说。而在有关赵匡胤的戏曲、小说和方志、传说中,却罕见他在“涿郡”(今河北清苑一带)活动过的任何报道和传说。所以,根据前面考证的情况,我们可以为赵匡胤真实情况描绘出如下轮廓:

宋太祖赵匡胤的籍贯,是天下赵姓发源之地———山西赵城县(今并入洪洞县)罗云村。由于家境贫穷,祖父赵敬曾经流落到100多里以外、同属吕梁山区的孝义县西南境内王才里(今改为“王才堡”)、下马宽、宣皇源一带谋生,并娶当地刘姓之女为妻,在那里生下了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后来刘氏早逝,葬于王才里,晚年贫困的赵敬只好携子赵弘殷回到赵城罗云村,一度栖身于虎峪寒窑之中。在罗云村时,赵弘殷曾与行军路过的后唐大将高行周结为兄弟,高行周为正好出生的赵匡胤取下了“香孩儿”“赵匡胤”的名字。赵匡胤幼年时,在家乡无以为生的赵弘殷曾经一度携带妻儿(赵匡胤、赵光义)、双筐挑子,外出逃难,在当地留下了“两个天子一担挑”的历史佳话。

赵匡胤成年后,因为天性朴实,喜欢抱打不平,曾经以负案之身躲避到吕梁山区的石楼、永和等县和太原等地避祸,并且在落难中演出了“千里送京娘”动人故事;后又与困顿中从事贩卖的柴荣(后周?世宗)相识,结为兄弟。后周?太祖郭(彦)威登基后,其子柴荣召唤住在原籍的赵匡胤全家进京,以共享荣华富贵。后周太祖不以为然,先后派遣赵匡胤打燕京、杀刘王;下高平、取高行周首级,以观察、考验其品性能力。此时年已27岁的赵匡胤才以“高平关”立功,擢升后周“殿前都虞侯”,后周?世宗七年(960),33岁的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夺取帝位,他一方面暗中修建山西孝义县的曾外祖、祖母的坟茔和纪念父亲出生的庙院,敕封父亲为“宣皇”、祖母为“宣皇圣母”、曾外祖父为“宣王”;为避免世人议论和讥笑自己的出身寒微,乃编造出自己是汉代名臣、“涿郡”赵广汉后裔的说法,记入正史,同时制造了涿郡埋有“僖祖”“顺祖”“翼祖”等“宋三陵”的假象,对自己的籍贯、家世情况进行了彻底的掩盖和修改。

北宋、南宋相继灭亡后,女真人和蒙古人大肆“根刷”、屠戮赵宋皇室子孙,时有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光美后裔赵受之、赵和之兄弟二人,自河南避难逃回赵城,赵受之留居罗云,赵和之则徙居汾阳。罗云村人为避免招致灭族之灾,遂将全村赵氏一律改为“贾”姓。清代乾隆年间,村人为纪念先祖赵匡胤,在村中修建“飞云楼”一座,上书“元朗里”三个大字,此楼在“文革”中被拆毁,现在村中尚有“古西罗”、“受之遗风”等碑刻、遗迹留存。因为时间相隔已久,罗云村人习以为常,所以至今仍未回复原姓。但是有关赵匡胤的故事、轶闻、传说、佳话,至今仍然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孟繁仁)

点击搜索与:赵匡胤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