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清太宗皇太极:》《汗谕》为皇太极继位正名-登基始末

《汗谕》为皇太极继位正名-登基始末


登基始末《汗谕》为皇太极继位正名皇太极《汗谕》为皇太极继位正名《汗谕》为皇太极继位正名

为夺汗位逼死大妃一说缺乏根据,皇太极继位实为各派代表推举,是各种政治势力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汗谕》为皇太极继位正名

皇太极被尊为清太宗的部族领袖,在获得汗位后的数年里,充分展现出了他的雄才伟略。

皇太极最高明的谋略是巧设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不费一兵一卒,不发一箭一炮,使崇祯皇帝“自毁长城”,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就是这样一位文韬武略,开国定邦的皇帝却在皇位继承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而他的登基也成为清王朝历史上著名的迷案之一。

1、皇太极继承皇位颇多疑义

皇太极按年龄排第八,按贝勒座次列第四,少即丧母,且无直胞兄弟,为什么却最后登上了后金国汗的宝座?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生母大妃纳喇氏死殉,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必然联系?

在史学界有诸多观点认为,皇太极“处心积虑、暗设机关十五年”才最终夺得汗位。

有学者分析当时的形势: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虽在战场上颇为骁勇,但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其生母富察氏曾因过获罪,莽古尔泰竟手刃生母,声名恶劣,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则“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此外,国内一些对皇太极继位心存疑义的知名学者还列举皇太极不可能顺利继位的若干理由:皇太极幼年丧母,且其母未封后,不是嫡子;又排行居中,没有提前立战功的机会,也享受不到女真族幼子继承的优先权;在所有兄弟中,唯有皇太极没有直胞弟兄,他的哥哥代善有同胞褚英,他的五哥莽古尔泰有弟弟德格类和妹妹莽古济,多尔衮有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皇太极则是单身一人。

2、为夺汗位逼死大妃?

在赞同皇太极“阴谋夺位”的观点中,有力证据之一就是“皇太极逼死大妃”。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生有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要削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大妃。

《太祖武皇帝实录》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大妃阿巴亥殉死的情景。书中记载大妃殉死实属努尔哈赤遗命。但也有学者指出这很可能是皇太极为扫除继位障碍而矫诏,逼迫阿巴亥殉死的。详陈理由如下:当时对殉死有一定限制,为夫殉死的妻子必是爱妻,而且膝下不能有幼子;而根据《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及《太祖实录》等清代官书,努尔哈赤死前没留任何遗言。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以皇太极为首”的政治集团的阴谋,既然最终皇太极胜出,当然难逃逼死大妃的罪名。

有人引用《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二十五日,小福晋德因泽向努尔哈赤“要言相告”:“大福晋(大妃阿巴亥)在一天当中,曾二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去。而且还看到大福晋自己在深夜时离开院子,也已经二三次之多。”说大妃大福晋阿巴亥与大贝勒关系暧昧。学者们认为,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极有可能是受皇太极幕后指使,既败坏了他哥哥大贝勒代善的名声,又除去了大妃大福晋阿巴亥,直接打击皇位竞争者多尔衮两兄弟。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努尔哈赤临终时,身边只有阿巴亥一人。她向诸位皇子传达老汗王的遗嘱为“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但遭到四大贝勒的断然否定。由此他们断言,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种种阴谋手段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而“大妃殉葬”也成为清王朝历史上另一个难解之谜。

3、《汗谕》表明皇太极被推举继位

针对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我国第一档案馆的专家认为,综合当时种种历史条件以及档案证据表明,皇太极继位应该是各种政治势力斗争和妥协的结果,是各派代表推举产生的。

虽然清人蒋良骐的《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己亥诏内载,多尔衮声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暗示皇太极篡夺汗位。但专家研究后认为,民间野史的这种说法其实难以成立,因为多尔衮生母死殉时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无功业,亦无威望,故不可能立多尔衮为嗣。

而且,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加爱重”,大力培养提拔,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恩育万分感念,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勋劳卓著,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助手。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感情较好,无法想像皇太极对多尔衮干下篡位、杀母的勾当。当时,大妃阿巴亥的死殉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她本人矫诏,要么就是努尔哈赤口谕要其殉葬。

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并没有实行嫡长制,努尔哈赤晚年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

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想而且比较出新的做法,对于《汗谕》的存在,史学界已成定论。事实上,当时历史条件下,按照《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推举产生新汗是具有成熟历史背景的。

当时情况下,皇太极是最佳人选。去除前文所述的二贝勒和三贝勒显而易见的劣势,多尔衮兄弟年纪尚小之外,最具竞争力的大贝勒代善是“性格宽柔”,几乎所有的史料记载中都没有出现他有登基之心,处处极力展现此人的宽容和隐忍。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萨哈廉和代善的儿子岳托找到代善跟他说: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得先帝之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表态:我也是这么想的呀(是吾心也)!

第二天开贝勒会议,因为努尔哈赤规定,新的大汗要贝勒会议讨论选举,还可以罢免。这样在贝勒会议上代善首先提出来,说经过商量了,由皇太极来继承大位,大贝勒提出来之后,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等也都赞成,这样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之后继承了汗位。

实际上,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无论此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这至少表明,对于这个新汗位,竞争也没有史学家分析的那样空前白热。

《鲁庵文集》所记略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这与贯穿清朝特别是其前期血腥的最高权力之争,形成强烈反差。其中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按当时情况,民主推举皇太极为汗,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人们崇尚武功,而皇太极的武功远远超过才十几岁的多尔衮;此外,在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个人威望上,皇太极都高出诸贝勒一筹。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发展完善,遇大事须协商办理,因而推举才能卓著的皇太极即位,是不足为怪的。

点击搜索与:皇太极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