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皇家陵墓文化:》清代陵制-陵墓工程

清代陵制-陵墓工程


清代陵制古建筑,建筑,清代,陵墓陵墓工程

清代东、西陵建筑完全是继承了明代陵制,这在选址、轴线布局、方城明楼的布置及石象生设置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如清东陵选在昌瑞山南坡,昌瑞山中峰突起,两侧山峰层层低下,犹如一道屏风,十五座陵寝各依山势东西排开,山前48平方公里的原野,坦荡如砥,西为昌瑞山余峰,东为起伏的丘陵。腹地有河流穿行,正南面有天台山、烟墩山对峙,形成一个天然的陵口——龙门口。这种向阳、避风、防洪的背山面水的大空间,完全符合风水理论所要求的陵寝吉地佳壤的山川形势,即要呈现开帐、拱卫、宾主、朝揖、水脉分流、堂局开阔、树木葱郁、气候湿润的地形地貌,证明东陵选址原则与明代十三陵的选址完全一致。清代各陵的礼仪建筑设置如碑亭、石象生、隆恩殿(明代称裬恩殿)、方城明楼等,皆按轴线展开,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这种轴线安排是以远景、对景为依据,并不是固定方向不变的直轴,达到“前后照应”、“返顾有情”的效应,亦与明陵的意匠相通。有关方城明楼的形制,在入关以前诸陵中有强调城堡形象的意图,但入关以后接受了明陵设计中以隆恩殿与明楼为建筑主体的构图。又如石象生采用动物及文武臣两种系列,每一对石象生动物皆取立卧两式,亦是效仿明制。四角立望柱,以强调“神功圣德碑亭”地位的手法,也是学习明陵神道的处理。

但清代陵墓亦有时代变化特征值得注意。如清代实行帝后分建陵寝制度,取消了后妃殉葬制度。从陵寝数量上相对来讲,清代是增多了。另一项变化是缩小地宫规模,而增加地面建筑的数量,地宫宝顶封土较明代为小;地宫由多进正殿配殿复合的拱券体系,简化成南北一列的排布,埋深也逐渐变浅。与此相反,地面建筑逐渐增多,在轴线上增加了桥、碑亭、龙凤门等项内容,而且延长了轴线长度,在轴线中部设立蜘蛛山以为间隔。蜘蛛山不仅可以作为陵区的“案山”,而且可形成祭典路线的暂停与转折,变化谒陵过程中的情思。清代陵寝建筑的规模尺寸虽较明陵为小,但装饰质量远较明代豪华。如乾隆裕陵地宫的面积达372平方米,全部为青白石垒砌,内壁、券顶、门扇满雕各种佛像、经文、装饰图案等,精雕细刻,类似一座雕刻博物馆,仅雕工即用了五万余工。又如慈禧太后定东陵的建筑装修更为华丽奢侈,不仅大量使用花梨木、楠木等贵重木材作为结构材料,还广用磨砖对缝的清水砖墙及砖雕,甚至在砖雕上还要贴金,以期造成金碧辉煌、斑斓瑰丽的华美效果。

清东陵龙凤门 裕陵地宫 慈喜陵的西配殿内景

1 11月

点击搜索与:古建筑,建筑,清代,陵墓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