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殷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殷墟第一批

    殷墟分布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垣河西岸。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自公元前十四世纪末年盘庚迁都至此,到纣王亡国为止,共经八世十二王,历时273年。周朝灭商以后,都城荒废毁弃。因城原名“北蒙”,又称“殷”,故而后人称之为“殷墟”。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首先在殷墟中心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卜辞,后来经过罗振玉、王国维等金石学家先后考释出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谥,从而证实这里就是《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商代后期都城——殷墟。

    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先后对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初步揭示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关系,此外还发现了王陵区的线索,并发掘了7座大墓,出土了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和17000余枚甲骨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工作一直进行到今天,50多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丰硕成果。

    考古发掘证明,殷墟是一座布局规整严谨的都城遗址,是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社会的缩影。殷墟占地24平方公里,垣河南岸有规模宏伟的宫殿和宗庙,在其周围环列有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还有居民区和平民墓地,垣河北岸分布有大面积的王陵区,都城外围是简陋的贫民居住区。在王陵区发掘了13座大型贵族墓葬,每座墓的四周都有排列密集的用以祭祀祖先的人祭坑,共发现1400余个。贵族墓内都有众多的殉葬人,如武官村大墓中殉人多达200多人,其中有墓主人的亲属、侍从、驭手、领班、奴隶等,按不同的身份,等级森严地排列在墓主人的四周,尊者近,卑者远。

    殉葬的奴隶多是未成年的儿童,有的被砍头或锯手、足等,许多奴隶还带有刑具,其状况惨不忍睹。贵族墓内还随葬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随葬各种礼器、武器、车马器、装饰品等2000余件,其中许多都是商代青铜器、玉器中的珍品。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陶器等文物数量很多。堪称世界古代青铜器之最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妇好墓中的三联甗、偶方彝、鸮尊等,以精美的造型、华丽的纹饰而著称于世。这些文物都是商代后期青铜工艺的杰出代表。

    此外,殷墟还出土了甲骨卜辞15万多片,包括5000多个单字,其中已释读的有2000多字,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学也形成了以研究甲骨卜辞为对象的专门学科。

    殷墟出土的文物现在分别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殷墟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