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书画乐艺术类人物:》王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王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王鉴简介作品成就   王鉴(1598年—1677年),字玄照,后避清圣祖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曾祖父王世贞是著名文人,鉴藏家和显宦,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等并称“后七子”,为文坛..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王鉴简介作品成就

  王鉴(1598年—1677年),字玄照,后避清圣祖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曾祖父王世贞是著名文人,鉴藏家和显宦,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等并称“后七子”,为文坛盟主;富收藏,尔雅楼中藏书万卷,书画文物无数。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出生,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后任廉州府知府,世称“王廉州”。工画,早年由董其昌亲自传授,董其昌向王鉴表示“学画唯多仿古人”,“时从董宗伯、王奉常游,得见宋元诸名公墨迹”,与同族王时敏齐名,王时敏曾题王鉴画云:“廉州画出入宋元,士气作家俱备,一时鲜有敌手”。

吴伟业将王时敏与董其昌、王鉴、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合称为“画中九友”,并作《画中九友歌》。康熙十六年(1677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父王士骥,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王鉴出身于这样一个文学世家和官宦门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他自述“缔岁即好点染”,“自幼习董熟耳”,表明他自幼喜爱绘画并是从学南宋董源入手的。

以后又追踪巨然和元四家,二十岁(1617)时的《仿云林山水轴》和二十四岁(1621)拟巨然的《山水图》,可证其最早的画学渊薮。王鉴于崇祯六年(1633年)三十六岁时中举人,三十八岁以祖荫任左府都事,进而出仕广东廉州太守,故世称“王廉州”。

在任期间,他力罢开矿恶政却险遭牢狱杀身之祸,二年后即罢归。故四十岁其仕宦生活即告终止,与王时敏相仿。其间,他亦倾心于绘画,如自述所言:“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他以子侄辈与年长六岁的王时敏相交,故早年画法甚受时敏影响。

三十九岁(1636年) 结识董其昌,董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时,王鉴还与杨文驰、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等文人画家来往,吴伟业曾作《画中九友歌》以赞诸人之交谊和画艺。

四十岁罢归后,王鉴即专心于绘事,画名远布四方。如四十岁(1637)夏所作《秋山图轴》,王时敏题跋中即云:“玄照画道独步海内,展作纷纷,不无鱼目混珠之叹。”

四十一岁(1638年)所作《仿黄公望山水轴》,王时敏又题曰:“玄照此图,丘壑位置深得梅道人三昧,而级法出入董、巨。……当今画家不得不推为第一。展现不觉下拜,遂欲焚砚矣。”

王时敏在董公谢世后已成为画坛领袖,他却对王鉴赞赏有加,可想见王鉴当时的盛誉。事实上,王鉴归里后四十年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确实较之王时敏在画艺上更加专志潜心和勤奋刻苦,在艺术功力上亦更胜一筹。

王时敏之子王撰在比较其父与王鉴的生活景况时就说:“先世以世务牵制,晚年愁冗纷集,兼多向平之累,兴会所至,时一渲染,未逞朝夕从事于斯。而湘翁则萧然一身,屏去崖事,得以余力专意盘稽。”

指出王时敏因家务繁冗,生有八子数女,婚嫁负担沉重,故无暇朝夕作一间,而王鉴妻子早逝,也未续娶,可能亦无儿女,虽晚景孤寂,却能全身心投入艺事,这无疑是很不相同的两种客观环境和条件。

其次,两人的思想状态似乎也有所区别,明亡后二王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退隐林下的道路,既不当抗清复明的志士,也不属入仕新朝的武臣,而成为以画自遣的遗民画家。但是,王时敏入清有“出城迎降”之举,内心常自嘲自责:“偷生称隐逸,惭愧北山灵。”

王鉴则无此明显失节行为,呈正常的遗民心态,如吴伟业赠诗所曰:“布衣懒自入侯门,手迹流传姓氏存。闻道相公谈翰墨,向人欲仿赵王孙。”

  王鉴擅长山水,摹古工力很深,王鉴和王时敏、袁枢一样,早年曾经得到过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他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继续揣摩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仿古吸收并转化古人的笔墨结构,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

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但一味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独创。其山水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齐名,并称“四王”,又与另外三王、恽寿平、吴历称为“清初六家”,成为画坛正宗。

  代表作有《长松仙馆图》、《仿古山水册》、《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仿黄公望山水轴》、《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图》、《四家灵气图》、《虞山十景图》、《梦境图》等。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等。

  仿古山水册 纸本、册页、10开,纵28.5厘米,横21.5厘米。常熟博物馆藏此册作于崇祯九年夏(1636),时年59岁。此册一共十幅摹古仿作山水,部分为设色,部分为墨笔。具体是:1、仿北苑,2、仿巨然,3.仿范宽, 4.仿米家山,5.仿大痴,6.仿赵文敏,7.仿子久,8.仿叔明,9.仿倪高士,10.仿梅道人水竹山居。

十开山水,从董巨开笔,溯源南宗北宗,兼及元四大家。广涉诸家,借此磨练自己的艺术功底,并竭力营造融合的笔墨风格,从而形成多样面貌。这本《仿古山水册》展示的正是王鉴的多样画学面貌。其实王鉴所谓仿各家山水,吃百家饭是实,丘壑与笔墨传达的还是自家胸境。

《仿古山水册》兼仿各家,面目虽各不相同,但其用笔仍是中锋一派,疏豁明朗,设色清淡古雅,从中可窥知其成熟后画风之一斑。册页最后有王鉴自题的跋识:“丹青一派,自吴中文沈、华亭董宗伯后,几作广陵散矣。近时惟吾娄太原乔梓、延陵伯仲得传正脉,予每见其所作,即欲焚弃笔砚。但习气未除,见案头笺素便涂抹满纸,知不免为法眼捧腹,右古十帧,不敢求形似也。丙申冬十二月王鉴识”。 从中可见王鉴的摹古宗旨和追求。

王鉴《仿古山水册》(设色)

王鉴《仿古山水册》(水墨)

  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 纸本、墨笔,纵87.4厘米,横45 .7厘米

  此图是王鉴仿吴镇(梅道人)《溪亭山色图》之作。图中峰峦浑厚,枫林青柏,山间云气蒸腾,给人以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之感。构图疏密有致,远近景互衬互映。从笔墨上不难看出因系仿吴镇画法,故笔法稍粗而不尖,且笔墨浑融,将吴镇的笔法特点传摹得惟妙惟肖。王鉴所绘之作多仿董巨、黄公望、王蒙画法,仿吴镇者极为罕见,本幅自题:“丁未小春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王鉴。”钤“染香庵主”白文印。“丁未”为清康熙六年(1667年),应属作者晚年杰作。本幅另有“四王”之一王翚、“清初六家”之一恽寿平题跋。

王鉴《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