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京城老字号:》鹤年堂与菜市口 -民间故事

鹤年堂与菜市口 -民间故事


鹤年堂与菜市口 中医,药店,鹤年堂,菜市口,老北京,老字号民间故事

北京鹤年堂成立于1405年(明永乐三年),是由元未明初著名回回诗人、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建的。鹤年堂原址座落在现宣武区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与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邻。鹤年堂是真正的“老北京”,它比故宫和天坛要早十五年,更要比地坛早一百二十五年。

早在盛唐时期,菜市口所在的广安门内大街当时叫檀州街,是幽州城的闹市区。到了明清,外省人士进北京城主要有两条路:水路是京杭大运河过通州进北京;陆路是京汉路沿线过卢沟桥由广安门进北京城,一进广安门就是菜市口,所以这里客栈会馆云集,商铺茶楼林立,终日行人不断,热闹非凡,据杨懋建在《京生杂录中》描述:“宣武门外大街南行近菜市口,有财神会馆;少东铁门有文昌会馆,皆为宴集之所,西城命酒征歌者,多在此,皆戏园也”。鹤年堂就位于菜市口大街路北,属于中心地段,而门前正匾“鹤年堂”三个大字又为明朝首辅、权倾朝野的严嵩亲笔题字,招牌醒目,于是自然成了进入北京最明显的标志,以至人们介绍进京之路时,常把鹤年堂作为方位物:过了卢沟桥就是广安门,过了广安门,看见鹤年堂就算进了北京城了。明清两朝曾在北京活动的文人、政治名流,与菜市口不沾边的恐怕没几个。严嵩、杨椒山宅邸都在附近;仅原菜市口胡同,就曾住过曾国藩、左宗棠、刘光第、蔡元培等;秋谨曾在胡同内的女学堂任教习,李大钊曾在胡同内创办过《晨钟报》。谭嗣同故居、鲁迅故居、康有为故居都在附近,又都与鹤年堂近在咫尺。到了清顺治皇帝“定鼎燕京“,君临天下以后的数百年间,菜市口又成为其“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的法场了,据《礼记.王制》中记载:“爵人于朝,与土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可见将闹市做法场的历史在中国是很悠久的,清朝只不过是延续传统罢了。肃顺、“戊戌变法”中的“六君子”、据说明朝良臣杨继盛都是在菜市口鹤年堂前被杀。

每逢官府要杀人的前一天,鹤年堂都会被告之:明日行差,准备酒食,切勿外传,日后付款。到了第二日,药铺要关门停业,监斩官、刽子手们先集中在鹤年堂时大吃大喝一顿,酒足饭饱后,在鹤年堂门口放好监斩台,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朱笔一圈,倾刻间人头落地。因此,”鹤年堂前讨刀伤药--死到临头“就成了老北京的一句俚语。一般行刑之后,刽子手照例会向鹤年堂讨点安神药,而围观的人往往是一拥而上,有的抢绑犯人的绳子,据说拴牛拴马不会惊;有的抢着买监斩官的朱笔,说是可以驱魔避邪。更有一些犯人家属,在事前买通刽子手,请他在人头落地时,适时用一个大馒头塞入死者的脖腔,以防鲜血溅出,阴魂不散。因此,人血馒头的故事在清代就传得很远,据说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是吸收了这样的典故而创作的。早年间,这样的血馒头,鹤年堂也曾保留过。

鹤年堂就在这闹市、名人、法场与治病救人之圣殿的矛盾的交融中,以文人开店的独特之风,集鸿儒雅士风范与中医、中药、养生为一体,六百余年长盛不衰,声名遐耳,不但养生治病名方医法留传后世,更有严嵩父子、明朝忠良杨继盛、抗倭名将戚继光、变法先驱谭嗣同等历史名人与鹤年堂许多历史的典故和传说,共同演绎了鹤年堂六百余年历史的传奇。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