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越剧文化:》绍兴文戏名称的由来-溯源

绍兴文戏名称的由来-溯源


绍兴文戏名称的由来中国越剧 越剧 中国戏曲溯源

越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等优秀剧目为先导,敲开了上海的大门,并且发展得很快。1922年起进入了绍兴文戏时期。

1922年,马潮水、王永春等三十多名演员,从升平歌舞台分出来另组戏班,与上海大世界的老板黄楚九订演出合同时,取名为“绍兴戏”。黄楚九不同意,因为那时大世界里面正有一副绍剧班子在演出,怕两者混淆一起,影响卖座。后经商议,才定名为“绍兴文戏”,以区别于“绍兴大班”。

“绍兴文戏”的牌子第一次在上海大世界挂出以后,一些出版商和唱片公司,在印行《戏考》和灌制唱片的时候,又用了个“绍兴文戏的笃班”的名称。女子越剧兴起以后,还出现过“女子绍兴文戏”等名称,也有直接称之为“绍兴戏”的。

“绍兴文戏”这个名称,虽然是在仓促间定下的,但很符合实情。第一,当时的嵊县原是绍兴府属。第二,小歌班演的是实实在在的“文”戏。即使偶然有武打场面,也只是一种点缀。即使到后来,越剧武打的舞蹈化动作比其他剧种也要柔和一些,距离生活真实较远,所以“文”确实是越剧的特色之一。

升平歌舞台原名华兴舞台,在上海海宁路新疆路口,这个舞台的后台老板周麟芷,前台老板关之羽、王金水、汤美善等,都是嵊州人。他们集资翻造升平歌舞台,一方面是出于对家乡戏的扶植;另一方面也看准了这确实是生财之道。在翻造期内,他们把小歌班艺人全部包下来,留在那里请师学艺,以提高演出技艺,还由周麟芷特地回嵊州物色乐师,帮助小歌班进行音乐改革。这些做法对小歌班的发展来说,确实起了促进作用。艺人们有了这么一个比较安定的可以显露头角的重要基地,就比较容易壮大队伍,提高演技,从而涌现了一批名角。如小旦魏梅朵、小丑马阿顺、小生张云标、老生马潮水、大面裘永根和老旦姚方松,当时被公认为升平歌舞台“六巨头”。由于受流氓骚扰、艺人内部发生矛盾等原因,1923年,曾经对越剧的发展有过贡献的升平歌舞台被迫停锣。艺人们各自合伙组班,纷纷到其他剧场去演出了。

1923年,越剧的演出场地主要是四处:大世界、蓬莱戏院、老北门第一戏院和新世界。1925年左右,除了上述戏院外,天宝楼、高兴楼、大华楼、大同楼、如意楼、天海楼、长春楼、荣华楼以及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小世界等等,都成了越剧演出的场地。

进入大世界的马潮水等人挂出了“绍兴文戏”的牌子后,其他各剧场演出的小歌班也都纷纷响应,正式定名为“绍兴文戏”。到1938年,女班在上海蓬勃发展,逐渐由绍兴文戏改称越剧。

点击搜索与:中国越剧 越剧 中国戏曲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