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皮影戏文化:》叶牧天和他的成都大皮影-皮影艺术家

叶牧天和他的成都大皮影-皮影艺术家


叶牧天和他的成都大皮影叶牧天,成都大皮影,皮影,艺术家皮影艺术家

叶牧天

“皮影,一直被外国人尊崇为电影之父,甚至在法国巴黎电影博物馆,还珍藏有中国的皮影。”叶牧天说。“可是,在中国,皮影却面临灭绝,独具地方特色的成都大皮影,目前我一个人在支撑,实在令人叹惋。”

成都皮影贵在其大

“四川皮影有两种,一是以阆中为代表的川北皮影,一是以成都为代表的大皮影;前者直接传承北方皮影特点,小巧夸张,后者则不同,贵在其大,贵在其制作匀称优美。”叶牧天说。这个62岁的老人曾是成都市木偶皮影剧

团艺人,制作了20多年的木偶和皮影,对成都大皮影谙熟于心。

成都皮影之所以叫大皮影,是因为其体形一般在50厘米以上,甚至高达1米。而一般皮影则只有二三十厘米。“成都大皮影的雕刻制作讲求写实,人物一般眉目清秀,圆润饱满,既仿效川剧行头,又吸取蜀锦蜀绣和蓝印花布纹样,而且关节多,表演灵巧生动。”叶牧天说。

成都皮影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存在。可它为什么这么大呢?叶牧天说,这跟成都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有关。“成都气候温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人民喜好逸乐,大凡有闲时,喜欢在一个宽大开阔的场所玩耍,而北方天寒地冻,人们喜欢躲在屋里或窑洞里,产生的皮影也自然很小,这种小皮影在成都就难以适应了,皮影艺人只有将它做大。”

“不少人对成都乃至四川人有误解,认为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之辈,其实从成都大皮影中可窥见,成都人是思想活跃,敢于创新,个性张扬的。”叶牧天认为,成都皮影首先是在城市生根的,然后辐射到乡镇,再影响南方诸省。故而清朝有个遗老曾感叹:“灯影各省都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

对成都皮影的创新

“皮影要吸引现代人眼球,只有将现代审美元素与传统要素天衣无缝地融合,这样既继承了传统,又形成了新生命力。”叶牧天在成都大皮影上是敢于创新的。

他的创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制作和操作上创新,二是在表现题材上创新。“皮影表演能否灵活自如,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关键在制作上要设计好各关节的连动部位,连动部位设计好了,操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在这方面,叶牧天常常冥思苦想,在他所制作的皮影中,机关特别多,一舞弄起来,人物形象生趣盎然。

“皮影不仅可表现传统剧目,而且可以表现现代生活和外国风情,”叶牧天说,“甚至飞禽走兽,鱼龙虫虾均可纳入其中。”这次在法国表演的《欢喜大熊猫》和《美人鱼的传说》就是他创新的典型例子。

虽然追求创新,但叶牧天始终坚守一个不可逾越的低限,那就是皮影终究是门表演艺术,他反对将皮影制作成工艺品贩卖,也反对有些地方拿手绘的塑料片代替手工雕刻的皮影。“做成工艺品,就脱离了表演这一艺术本质。皮影制作仅仅是皮影艺术中一个环节,制作出来的皮影不表演,无论如何都是死的东西,没有灵魂的东西。”叶牧天接着说:“用塑料片代替,完全割断了皮影的历史文化内涵,势必将皮影推向死胡同。”

他向记者展示了几件由他亲自制作的皮影,“这都是上好的牛皮,每一件都经过千刀万錾;在法国也有人出高价要买,我都婉言谢绝了。”

用皮影表现成都民俗

“我曾想用皮影表现这样一个故事,”叶牧天笑着说,“一桌人在打麻将,屋外风雨阵阵,但风雨声仍盖不过麻将声;突然邻居家火起,周围吵嚷一片,这些人竟全然不觉;再后来发生了地震,天崩地裂声终于掩盖了麻将声,房屋倒塌;可片刻宁静后,房屋依旧,麻将声依旧……”

“这是对成都人喜好休闲,酷爱打麻将的民俗的一种调侃,我想弄出来一定有人喜欢。”叶牧天说。他现在也正在往这方面钻研,欲把成都美丽景观和风土人情用皮影展示出来。

他让记者观赏了他做的望江楼景片,色彩艳丽,镂刻精美绝伦。“成都还有很多美景,如九天楼、安顺桥、青羊宫、草堂祠等等,民俗就更多了,像推鸡公车、坐茶馆、打丁丁糖、扯麻糖等,用成都风景做背景,用现代人的装扮,表现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民俗风情,别有风味。”

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叶牧天说,如果皮影还是表演传统剧目,势必路子越走越窄,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如果能制造一些轻松诙谐的东西缓解紧张的情绪,肯定受欢迎,这就是现代皮影应该寻找的生存空间。

叶牧天从1989年起就多次出国表演过皮影,2004年11月,他还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上获得过金奖。面对这门逐步走向衰亡的艺术,他说他不想只做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拯救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来。

 

点击搜索与:叶牧天,成都大皮影,皮影,艺术家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