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昆曲艺术:》此生缘已结昆曲-迎仙客·人物

此生缘已结昆曲-迎仙客·人物


此生缘已结昆曲迎仙客·人物

鲁迅先生的忠实弟子、著名作家编辑家翻译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名誉主席和省作协名誉主席黄源先生以98岁高寿于1月2日溘然长逝。9日在杭州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从四面八方赶去的人们发现,整个仪式过程没有哀乐,而代之以昆曲——曲牌是《哭皇天》等。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上播放的总是哀乐,哪有播放昆曲的?事后,仪式参加者、浙昆的国家一级演员龚世葵女士告诉我:这是根据黄源先生生前遗愿安排的。他要求能播放昆曲以代哀乐,可见黄源先生对昆曲的执著。龚女士满怀深情地说,在“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的过程中,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抢救和扶植昆曲这一世界文化瑰宝中,黄源先生都立下了第一大功,这就难怪他要让昆曲为他送行。

1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宣布:中国昆曲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此,文化部艺术司和浙江省文化厅于8月9日至11日在杭州举行了有300名海内外昆曲界精英参加的一次昆曲的庆典和纪念活动。我也有幸被特邀参加了这一盛会。9日上午的开幕式上,见到已96岁高龄的黄源先生与文化部领导人等一起坐在主席台上。活动期间,包括龚世葵在内的昆曲界许多朋友,都向我谈起了有关黄源先生对昆曲遗产的特殊贡献。

建国初,作为老革命的黄源先在上海担任华东文化部副部长。为贯彻中央“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1951年他主持改编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全国戏曲会演中受到高度评价,更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充分肯定,被指示拍成彩色电影。现今《梁祝》已成为经典,黄源功不可没。

1955年,黄源从华东局调浙江工作,担任省文化局领导,大抓戏曲的推陈出新。他接触当时在杭州演出的国风昆苏剧团和主要演员周传瑛、王传淞时,深觉剧团和演员们的艺术功底一流,然而却处境维艰。一次,上海电影局长张骏祥来杭州,黄源约他去看该团自行根据《双熊梦》老戏出新的《十五贯》。两人都认为这是一出好戏,要扶植;只有出好戏,昆剧才有生机。随即,黄源与剧作家郑伯永、陈静3人组成了整理小组,与主要演员共同合作奋战了整整1个昼夜,把一出以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斗争为主题,并有离奇曲折之情节,精彩诙谐之表演,优美婉约之唱腔的昆剧《十五贯》推上了舞台。

自1956年春节起,《十五贯》先后到上海和北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剧团也被改为国营浙江昆苏剧团。毛主席连看了两回《十五贯》,极为赞许,周总理观看后还特为此举行座谈会,喻昆曲为“幽兰”。首都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社论。

 

 

 

 

 

 

 

 

因为黄源先生的努力,抢救和保护昆曲剧种的工作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充分重视,上海、江苏、北京、湖南都相继成立了职业昆剧院团,黄源还建立浙江文艺学校,亲自兼任校长;艺校开设昆剧班,培养昆曲后继人才。

1957年后,黄源受到不公正待遇,直至1979年改正。复出后他虽不再直接领导戏曲界,但他总关照有关领导者:“对昆曲要爱护,你们要抓呵……”直至生命的最后,还念念不忘昆曲……

(作者:余仁杰 )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搜索与:迎仙客·人物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