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昆曲艺术:》今天谁在看昆剧-喜春来·曲讯

今天谁在看昆剧-喜春来·曲讯


今天谁在看昆剧喜春来·曲讯

昆剧古韵幽远,被誉为“空谷幽兰”。可现在在不少人的眼中,昆剧曲调太慢,如催眠曲;唱词方言也太重,听不懂,因此敬而远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为数不多的曲友在昆剧中找到了快乐,但昆剧需要更多的知音。

在为纪念俞振飞百年诞辰而隆重推出的京昆合演大戏《桃花扇》落幕之时,记者留意到了4个高举“空谷幽兰”标语的曲友,特地从南京、扬州等地赶到了上海。他们是网上昆曲论坛“空谷幽兰”的版主。

其中一位是南京市29中学年轻的语文老师唐建光。他告诉记者,在大学中文系念书时,对古典文学非常感兴趣,昆剧的剧本文辞典雅,继承了宋词元曲的传统,非常符合自己的欣赏品味,虽然自己的嗓音不行,但是仍然愿意和曲友们在一起。他们目前正在搜集和编配古诗词的曲谱,已经整理出500多首。

唐建光同时也是南京市钟山昆曲社的副社长,此次举办“俞振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他们的15个曲友社团和江苏昆剧院、上海昆剧团一起,举办了名为“曲胜兰馨”的昆曲清曲演唱会,专业演员和业余曲友同台献艺,其乐融融。

在演唱会现场,记者采访了一位老曲友——上海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陶慕渊,他有个“昆痴”的雅号。他告诉记者,自己喜欢昆剧的原因,是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感到由于古乐失传,导致声情无法并茂,而昆曲既有古典诗词的美,曲调也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深长,于是便决定以词带曲,丰富教学。陶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他在上海电信老年活动中心三乐学院文学班里聚集了一批昆剧迷,成立了昆曲组。

与此同时,记者也见到了不少年轻的曲友。今年22岁的小孙就是一位,她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昆剧,为了普及昆剧艺术,她经常在同学好友中宣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她们以前并不了解昆剧,更不喜欢昆剧,但我给她们反复宣传,如今她们也愿意陪我去看昆剧。”她也是个网迷,经常在昆剧论坛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年轻的曲友中以大学生居多,《桃花扇》在8月14日晚上的演出结束后,近百名大学生曲友在舞台上席地而坐,和主创人员、主要演员进行交流。一位上海师范大学的男生谈锋甚健,毫不客气地谈了他所认为的《桃花扇》的几个缺点,如京剧味太浓、节奏太快等等。他还认为,这台戏中采用了一些西洋歌剧的编排手法,他不能苟同。他的发言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像这样关于“昆剧向何处去”的讨论,在网友中也很普遍。“空谷幽兰”的另一位版主孟瑶告诉记者,为了昆剧的革新,网友分成了“复古派”和“激进派”,意见尖锐,时常争论不休。其根本目的还是希望昆剧能够通过创新赢得更多的观众。

孟瑶告诉记者,据她们去年的统计,全国时常相互联系的网友也只有2000多名。而上海市的昆剧曲友团体,正式的只有一个,昆剧的确需要更多的知音。

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昆剧界人士也没有闲着。从1998年开始,上海昆剧团开始了一项名为“昆剧走向青年”的活动,由团长蔡正仁带队,如今已经在上海20多所大学和50多所中小学巡回演出,引起了大中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的兴趣。复旦大学就成立了一个有200多名师生参加的,名为“君韵雅集”的团体,这个名字是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所题。

“昆剧走向青年”的活动中,所选的剧目也有讲究。打头阵的是一场分成十几段的专场,由青年演员边唱边解释。等到观众对昆剧略知一二时,再向他们介绍《班昭》、《司马相如》等新编现代昆剧。之所以选这两出,是因为《班昭》的女主人公班昭是一位女史学家,而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文采斐然的风流才子,两位主人公都很对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胃口。加上现场的字幕,观众们边看边听,就不会像听催眠曲了。

自从昆剧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首件“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不少外国游客对昆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者在《桃花扇》演出的现场也邂逅了几名老外,但无论是法国人维吉尔·托马斯还是美国人兰·科利,他们除了会赞扬“音乐美、舞蹈美、表演美”之外,对剧情一无所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的兰·科利向记者建议,能不能出版一些英译的昆剧说明书,也让外国观众们看个明白。他告诉记者:“虽然我不懂意大利语,但是我在意大利听歌剧时,因为剧场里有英文字幕,所以对剧情非常熟悉。熟悉剧情,我才能更好地欣赏这种古老美妙的东方艺术。”(记者 冯源 严斌)

新华社 102年8月22日

点击搜索与:喜春来·曲讯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