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金子文化:》益门村金柄剑及金带钩品-春秋战国金饰文化

益门村金柄剑及金带钩品-春秋战国金饰文化


益门村金柄剑及金带钩金子的历史春秋战国:奢侈品的童年

益门村位于陕西宝鸡市,1992年出土了多达104件的纯金器及金铜、金铁复合器,金器的总重量达3000多克,品质有串珠、带钩、带扣、刀剑及金环、金圆泡、金方泡等车马饰件。该墓属战国晚期墓葬,出土金器之多在先秦中原地区当属罕见。

金柄铁剑,春秋,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

出土的金铁、铜复合器中,有两把金柄铁剑及金环首的铁刀、铜刀各一支。剑身为铁,已腐蚀生锈,柄为纯金所铸,柄上饰有镂空的变形蟠纹,整个剑柄纹饰繁复,互相纠缠,系用青铜工艺中的失蜡法铸成,蟠的眼睛为圆柱形的小管,上嵌有绿松石,与金黄色的剑柄交相辉映,犹如锦上添花,十分精美。金环首的铁刀、铜刀、刃部呈弧形,长柄较直,刀刃及柄均为铁或铜,金质环首呈椭圆形,与刀柄衔接处则呈方形,有方形榫孔同柄卯合而成。以金子作刀、剑一类兵器的柄首,并不具有实战价值,反而使得刀剑本身成为一种礼仪性用品,从出土金器的数量如此之多来看,该墓主人的地位应相当高,即便是他活着之时,刀剑于他也只是一种饰品,这种死后陪葬品更只是一种象征意义,表示其死后可能要用到该类物品。

金串珠,春秋,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

金串珠,春秋,陕西宝鸡益门村出土

另有金串珠一件,每粒均纯金质,圆珠状,大小基本一致,均有一穿孔,共908粒,系用“炸珠”法制成,每粒直径约0.15厘米。串珠是古代的一种项饰。

该墓最精致的金器为两件水禽形的金带钩和一件盘蛇形的金带钩。带钩是北方胡服中用于束缚腰间的皮带,也有用作饰件、衣襟、武器钩的。这两件水禽形金带钩,呈引颈回顾状,鸭形扁长,一件禽身圆凸,头顶眼部镶嵌绿松石,胸前饰龙纹,背饰羽纹,两侧有呈扇形的翅膀、爪子和尾巴,末端有开口,空腹,内有柱形钩,即用于固定革带处。另一件禽身扁平,背上饰龙纹,有14个孔眼,应为镶嵌玉石之处,但均已脱落,最奇特的是,其扁长的喙上有一对“S”形纹,不知何意。另一件盘蛇形金带钩呈圆形,由一大蛇四小蛇组成,两小蛇盘于大蛇背部,此外另有两小蛇在大蛇首尾间游动。

金带钩在春秋战国墓中多有出土,是这一时期金饰件中数量最多的品种。

1965年2月在江苏涟水县三里墩的一座西汉墓中,也出土了两件属于战国时期的金带钩。一件长7厘米,为战国晚期流行的琵琶形造型,钩端为兽首状,钩柄阴刻两只夔龙纹,钩身采用了分层叠加的装饰方法,铸出浮雕式兽面,纹饰十分繁密。另一件长12厘米,也似琵琶样式,将带钩向上竖起时,形似一只蹲坐状的怪兽,前肢抬起于胸前,挺胸勾首。反置则是另一副形象,钩身似一长耳双角怪兽的头形,瞪眼咧齿,口吐长舌,十分狰狞。两件金带钩均十分精美,极富立体感。

此外,山东曲阜、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也出土有金带钩。春秋战国时代,带钩就是与礼制连在一起的某种身份,虽然未有明确规定,但在当时已约定俗成,各级贵族均在带钩制作上费尽心机,争奇斗艳,互相炫耀。这种新的习俗,为后来用官服腰带来表示官员等级,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点击搜索与:金子的历史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