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丝绸文化:》蜀绣-四大名绣

蜀绣-四大名绣


蜀绣蜀绣四大名绣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逐渐进入市场,形成专业化规模生产,民间成立了专门行会组织三皇神会,由铺(店主)、料(领工)、师(工人)组成。那时成都的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最为著名,刺绣手工作坊有八九十家。这些民间绣坊的刺绣主要分三类:穿货(包括枕套、被面、鞋帽、霞披、挽袖等)、行头(戏装)、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彩帐等)。

光绪二十九年 (1903) ,清政府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各县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劝工总局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当时一批有特色的画家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画作入绣,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曾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

据统计,蜀绣针法有12大类,130余种之多,在四大名绣中是最丰富的,而70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所以当时来成都的外国人,“多购买数十年外之旧绣品为玩物,能出重价”。蜀绣有自已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蜀绣的艺术风格概括为“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蜀绣古品极少传世,较早的“北宋蜀绣双冠图片”,现藏西南师范大学,绫地,上绣二株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雄鸡立于屿上昂首振翼催晓,上端印“明昌御览”玉玺一方。明昌是金章宗皇帝年号,可能是宋朝廷赠给金国的。  明代秦良玉锦袍也是迄今罕见的蜀绣珍品,一件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金绣蟒纹,又间彩绣万福、如意、云纹、宝相花纹等;一件为黄缎并金绣花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空白间绣彩云。

成都的历史其实就是用织机织出来的,成都人的灵感、想象及聪明才智,有不少都织进了那些美妙的绸缎中,几千年来倾倒了众多的中外民众。

不错,这是一个自古就跟丝绸有缘的城市,1965年百花潭出土了一件蜀国本土制造的战国铜壶,上面有非常精妙的采桑图,这说明蚕桑在战国时代也是重要的生活内容。到了汉代,蜀地的布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石刻的素织机和斜织机的图案。

《华阳国志?蜀志》里载:“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关于锦江濯锦鲜明于其它地方的说法,史不绝载。蜀锦在织成后还要在江中漂练,这是蜀锦独特的后期整理工序。一般说来,蜀锦先经江水漂浸,又经日光曝晒,加上江水清澈透明,水质特殊,多次漂洗曝晒,就容易产生温和的漂白和脱胶作用,使丝绸更加鲜艳。

川帛在潮湿的气候中不褪色,可能还源于对染料的选择和独特工艺效果。古代蜀锦的染料多为草染亦即植物染料。历来重要的染草主要有茜、兰、芷等,茜草所含的茜素,以及红花(红兰)是染红色的重要染料,到了唐代四川遍种红花,为蜀锦提供了丰富的染料。而染青色、绿色、黄色、紫色、皂褐色分别用兰草、艾草、栀子或地黄、紫草、皂斗等。草染之外,尚有石染,颜料如石青、石黄、丹砂、石绿、粉锡、铅丹等。

东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锦官”,建筑了锦官城,把织锦工人集中起来,由锦官进行管理。久而久之,成都就有了另外一个名称——“锦城”或者“锦官城”。这个称呼至今还在沿用。

点击搜索与:蜀绣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