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丝绸文化:》锦绣之冠:宋锦(图)-海上丝路

锦绣之冠:宋锦(图)-海上丝路


锦绣之冠:宋锦(图)宋锦海上丝路

宋代丝绸最著名的品种就是宋锦,它的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

苏州宋锦是在唐代织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织锦到了宋代,主要是宋高宗南渡以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

宋锦的品种有40多种,分为大锦、匣锦和小锦三类,它们各具风格和用途。其中大锦又分为重锦和细锦。

大锦是宋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图案规整,富丽堂皇,质地厚重精致,花色层次丰富,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其中重锦最为贵重,特点是在纬线上大量使用捻金线或纯金线,并采用多股丝线合股的长抛梭、短抛梭和局部特抛梭的织造工艺技术,图案更为丰富,常见的图案有植物花卉、龟背纹、盘绦纹、八宝纹等,产品主要是宫庭、殿堂里的各类陈设品和巨幅挂轴等。明清之后宋锦仍然相沿不衰,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清代重锦“极乐世界”织成图轴,就是宋锦的极品。在2米宽的独幅纹样中有278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佛像,还有宫殿巍峨,祥云缭绕,奇花异草,充分展示了重锦高超的艺术技巧。大锦中的细锦在原料选用,纬线重数等方面比重锦简单一些,厚薄适中,易于生产,广泛用于服饰、高档书画及贵重礼品的装饰装帧。

匣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书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

小锦则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制作和包装。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在色彩应用方面,多用调和色,一般很少用对比色。

宋锦的主要产地除了苏州之外,还有成都的蜀锦。苏州宋锦,蜀锦和后来明代南京的云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

成都蜀锦自汉代就已经相当繁荣。史载西汉初年,成都地区的丝织工匠在织帛技艺的基础上发明了织锦,“锦”,就是用多种彩色丝织成的多彩提花织物。汉代时,成都已有专门的锦官,并建有锦官城,将作坊和工匠集中在一起管理,成都也因此而名为锦城,锦官城,濯锦的河流也被称作锦江。到了唐代,蜀锦业更加兴旺发达,果州(今南充)、保宁府(今阆中)等地所产的生丝源源不断地涌向成都,用这些地区的生丝制作的蜀锦质纹细腻,层次丰富,色泽瑰丽多彩,花纹精致古雅,尤以团花纹锦、赤狮凤纹锦等最为珍贵。唐玄宗身穿的五彩丝织背心,被视为“异物”,安乐公主出嫁时的一条单丝壁罗龙裙,“飘似云烟,灿如朝霞”。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也珍藏有“蜀江水幡”,“蜀江太子御织伞”等许多唐代蜀锦的残片。而且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蜀锦开文字之先河,织出了“兰亭序”,被作为“异物”送入皇宫。四川窦师伦设计的“陵阳公样”,自唐初起流行百年而不衰。北宋时,成都转运司在此设立了锦院,专门生产上贡的“八答晕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以及为广西各少数民族喜爱的“广西锦”。到南宋时,成都锦院还生产各种细锦和各种锦被,花色更加繁复美丽,这些丝织锦在后来通过商贸等方式逐渐流传到全国,成为知名的传统品种。

点击搜索与:宋锦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