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文化:》龙山道教石窟-宗教名胜大观

龙山道教石窟-宗教名胜大观


龙山道教石窟龙山 道教 石窟宗教名胜大观

龙山道教石窟,主要开凿于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年),大道人宋德芳主持营造。宋德芳号披云子,山东莱州掖城人。金大定二十二年(—一八二年)生,丘处机弟子。兴定四年,随师赴西域乃蛮国(今内蒙古科不多地区)拜见元太祖成吉思汗,三载还燕,师封“国师”,弟子受宠,后提点教门,往返于大都、平阳、终南山之间,主持醮事。

元代以前龙山即已有道教造像两窟,为宋德芳游太原西山时所发现。宋德芳重建昊天观,并开凿三洞石窟。现存第四、第五两窟,面型衣饰、线条手法,极富宋风,似为宋人开凿,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五窟面型方圆,衣饰厚沉,皆为元初风格。第八窟规模甚小,石雕躯体之外敷以泥塑,为后人补造。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窟,实则一窟三层,与第六、第七两窟同为宋德芳所主持开凿。

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为三组,虚皇龛位于龙山之顶,洞内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两壁20尊诸虚皇道君神像;三清龛位于虚皇龛之下,龛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通高1.5米,两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卧如龛位于三清龛东侧,洞中石台上雕披云子宋德芳卧像,神态自然,泰然安详,后有2侍者作肃立状,龛顶雕有4龙盘旋,乃为道教全真龙门派修道用气之法“玉龙盘体法”的写实性雕塑。自西向东巨石之间三天大法师龛内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子张衡、孙张鲁石雕塑像,各高1.35米,另有8侍者像作肃立状。其雕像形态、技法均具有唐代特征。玄真龛内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张子和为道教正一派中著名人物,其雕法、形态与三天大法师像相同。无凿辩道龛内雕有披云子与其师弟李志全、门人秦志安讲经论道的3尊石像,龛右侧小门有一持书童子侧面而立听道不忍离去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龛壁有保存完好的赞颂披云子功绩的赞词和自赞诗的题记,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实写照。龙山石窟中最有游览和探古价值的是七真龛,也称玄门列祖龛。有9尊雕像,门侧各雕青龙、白虎、仙鹤、云龙,既象征神山仙境,又真实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讲经论道的情景。

龙山石窟之虚皇龛

第一窟名虚皇龛,窟平面圆形,正面雕龛,龛内雕有元始天尊坐像,头已不存,衣饰披垂于座上,自然流畅,两旁各雕有侍者像十尊,脚下流云缠绕,头上刻有光环,似为道府诸神作朝拜仪式。洞顶雕盘龙两条,已风化。

第二窟叫三清龛,中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正面主像,左右有真人和侍者像。面型端庄,衣着沉厚,双手捧圭拱于胸前。

第三、卧如龛:中为一道者卧像。一说为老子卧像,一说为宋披云卧化像⑸。我认为均不确切。道教宫观奉祀的老子,都是端庄肃穆的坐像,从未见卧像,亦未闻有老子卧像之说;再者,老子像皓发银鬚,而此卧像无鬚,足见并非老子刻像。在第七龛中有宋披云座像,现虽损坏无头,但日本《中国文化史迹》中有宋披云座像完整照片,面庞园而丰满,有鬚,宋披云在《自赞》中说这是“假像真容”,将座像与卧像相对照,面貌近似,无鬚乃取“童”意。所以我认为此龛是宋披云卧像,但并非“卧化”之像。其理由,一、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对去世者只称“羽化”、“仙游”、“蝉蜕”、“尸解”,少见“卧化”之说;二、此龛系宋披云主持修凿,当时他在世,怎么能说“卧化”呢?我认为,说这是披云子卧如像较确切,而且《山西通志》便说这是卧如龛。何谓“卧如”?尹志平(邱长春弟子)弟子范守元著《性命圭旨》,论述了全真道龙门派修持的方法,其中谈到了“卧禅”,“卧如”即卧如处常之意。其卧像姿势也是《性命圭旨》中所说“五龙盘体法”,即“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脐腹,一只脚伸,一只脚缩”。宋披云是全真龙门派十八宗师之一,是继邱长春之后弘扬全真道最得力的一位宗师,他照自己的面貌修刻卧如像,既是宣扬卧禅,也是宣扬自己的修持功夫。《嘉靖太原县志》卷二中说:宋披云“宋之真仙也,隐居昊天观,凿石洞七龛,为修炼之所”;当地人相传,也说是宋披云卧像。所以说这是宋披云自刻修持像,是较确切的。

第四、三天法师龛:三天法师即张道陵。《仙鉴·张天师》中称张道陵为“汉天师正一真人扶教辅元大法师”;陶弘景《登真隐诀》卷下:“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讳告南岳夫人口诀”;《真灵位业图》中第四、左位有“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讳道陵”;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前《道德真经疏外传》:“想尔二卷,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云笈七签》卷六:“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三天法师龛中主要刻像为三尊座像,中位为三天法师张道陵。那么左位、右位是谁?是否张道陵弟子、《真灵位业图》中所谓的“三天都护”王长、赵升?我认为不是,道书中虽说“王长、赵升得真人九鼎之要”,“功行满备”,“飞升成仙”,但刻座像陪祀,仍欠地位不够。我认为左右座像是嗣师张衡与系师张鲁。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道教称为“三师”。他们是道教徒所尊崇的创教者和早期道教的领袖人物。

三天大法师龛

第五、三皇龛:原为 “辩道龛”,后因中座三尊塑像为神农、伏羲、黄帝,故人们称为“三皇龛”。实际上此龛应名“药王龛”才较确切。道教有药王庙,主要奉祀伏羲、神农、黄帝。传说伏羲尝草砭,以制民疾;神农尝草木而正名,药正三百六十有五,爰著本草,黄帝咨于岐伯、雷公而作《内经》。三皇创医药,故人称药王。左右两边以秦汉以来十大名医陪祀。此龛塑像完全符合上述规制。道教药王庙中之十大神医是:一、神医华真君,即华陀⑹;二、先医和真人,名和,秦人⑺;三、先医缓真人,名缓,秦人⑻;四、先医太仓公淳于真人,即淳于意⑼;五、先医岐伯天师⑽;六、药圣雷公真人⑾;七、先医扁鹊秦真人⑿;八、先医张仲景⒀;九、先医葛洪⒁;十、药王孙思邈⒂。“三皇龛”中所祀十大神医,可能便是上述十位。

第六、玄真龛:清康熙后因避 “玄烨”讳,改称“元真龛”。刻像三尊。主座为玄真子,即唐张志和。他字子同,婺州金华人,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他又著《太易》十五卷。《新唐书?张志和传》中说:“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仙鉴》卷三十六中有传,描述了一些他的神异事迹,说他飞升成仙。《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亦有传。《道藏辑要》危集中有《玄真子》。龛内玄真子刻像左右有二像,是否是童子“神”与“易”?⒃《玄真子?碧虚》虚构有“红霞子”寻觅“造化”之神的故事。红霞子在玄原之野迷途,遇到童子“神”与“易”“浴乎玄川而遨”,于是问津而找到了“造化”之神。

第七、披云子龛,亦称 “辩道龛”:中座刻像为披云子宋德方。披云子像左右两边各有一立像,我认为不是一般侍者,而是宋披云门人秦志安与李志全。“辩道”即宋披云在为其门人讲道。宋披云、秦志安、李志全是龙山石窟的主要修建者,是金元时著名全真龙门派道士。关于宋披云生平事迹,后文将扼要介绍。秦志安,字彦容,号通真子,陵川人,来披云弟子,是宋披云刊刻《玄都宝藏》、修凿龙山石窟的得力助手,早来披云三年卒。他编有《金莲正宗记》,著有《林泉集》二十卷⒄。李志全,字鼎臣,号纯成子,邱长春曾“授以道妙暨讳名”,但在石窟铭文中,李志全皆自称为宋披云门人。他曾协助来披云修建龙山石窟及刊刻《玄都宝藏》,殁于元中统二年,后卒子宋披云十四年。他著有《酎泉集》三十卷,编有《修真文苑》二十卷⒅。披云子龛是他们三人为自己立像留世。

第八,玄门列祖龛,亦称七真龛:

龙山石窟之七真龛

《甘水仙源录》卷二有徐琰撰《郝宗师道行碑》,碑中说: “重阳唱之,马谭刘丘王郝六子和之,天下之道流祖之,是谓七真”。据王粹《七真赞》,也说七真是王重阳及马谭刘丘王郝,没有孙不二。但后来全真道创五祖说,五祖即王玄辅、钟离权、吕虽、刘海蟾、王重阳。因王重阳列为五祖之一,于是乃增孙不二为七真之一。那么石窟中的七真刻像究竟是哪七位呢?我认为是:马钰(号丹阳)、谭处端(号长真)、刘处玄(号长生)、邱处机(号长春)、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广宁)、孙不二(号清静散人)。依据有二:(一)、《金莲正宗记》倡五祖七真之说,该书编者亦即修凿此洞的秦志安,他刻石立像不会违背他自己所倡导之说;(二)、日本《东洋文化史大系》、《中国文化史迹》中所载道教石窟七真刻像照片,最后一位为女像。这七位都是王重阳弟子,而且以后又都各创道派,即邱处机传全真龙门派;马钰传全真遇仙派;谭处端传全真南无派;王处一传全真嵛山派;刘处玄传全真随山派;郝大通传全真华山派;孙不二传全真清静派。他们都成为各自道派的祖师,因此石室门额题谓“玄门列祖洞”规模甚小。现存为明、清泥塑三皇、关羽等像。八个窟现存道教造像七十八尊。

龙山石窟规模虽不大,但雕凿技术奇特,面型方圆。衣饰沉厚,线条简练,风格粗犷,生活气息浓郁。我国石窟造像多为佛教题材,此窟甚异,内容全为道府诸神和立门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属海内孤例,亦可称之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一九五七年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形式编辑本段回目录造像组合多袭取佛教造像形式,无明显特征。如三清洞,正壁雕刻道教的最高神祗——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两旁分别围拢着坐立相间的值日神,西壁刻有李志全祝文。

正面主尊(元始天尊)高1.7米,其左右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各高1.65米;两旁之值日神高1.6、1.5、1.4米不等 。雕像多已残破 ,完好者仅1/3 。卧如洞(或曰升仙洞)正中为吕祖升仙 ,吕洞宾著道士服装,枕右胁而卧,如佛涅盘,二道童恭立左右。三大法师龛、七真龛中顶部凤纹、龙纹藻井,颇为精致,堪称佳品。整个龙山造像雕刻朴实,形象敦厚,但缺少变化,较呆板。

开凿年代编辑本段回目录龙山道教石窟,主要开凿于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年),大道人宋德芳主持营造。宋德芳号披云子,山东莱州掖城人。金大定二十二年(—一八二年)生,丘处机弟子。

兴定四年,随师赴西域乃蛮国(今内蒙古科不多地区)拜见元太祖成吉思汗,三载还燕,师封“国师”,弟子受宠,后提点教门,往返于大都、平阳、终南山之间,主持醮事。

石窟分布编辑本段回目录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为三组,虚皇龛位于龙山之顶,洞内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两壁20尊诸虚皇道君神像;三清龛位于虚皇龛之下,龛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通高1.5米,两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卧如龛位于三清龛东侧,洞中石台上雕披云子宋德芳卧像,神态自然,泰然安详,后有2侍者作肃立状,龛顶雕有4龙盘旋,乃为道教全真龙门派修道用气之法“玉龙盘体法”的写实性雕塑。

自西向东巨石之间三天大法师龛内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子张衡、孙张鲁石雕塑像,各高1.35米,另有8侍者像作肃立状。其雕像形态、技法均具有唐代特征。玄真龛内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张子和为道教正一派中著名人物,其雕法、形态与三天大法师像相同。无凿辩道龛内雕有披云子与其师弟李志全、门人秦志安讲经论道的3尊石像,龛右侧小门有一持书童子侧面而立听道不忍离去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

龛壁有保存完好的赞颂披云子功绩的赞词和自赞诗的题记,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实写照。龙山石窟中最有游览和探古价值的是七真龛,也称玄门列祖龛。有9尊雕像,门侧各雕青龙、白虎、仙鹤、云龙,既象征神山仙境,又真实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讲经论道的情景。

艺术特色编辑本段回目录山石窟规模虽不大,但雕凿技术奇特,面型方圆。衣饰沉厚,线条简练,风格粗犷,生活气息浓郁。我国石窟造像多为佛教题材,此窟甚异,内容全为道府诸神和立门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属海内孤例,亦可称之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一九五七年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渊源编辑本段回目录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际归蒙古族统治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地区之一。龙山石窟造像题材,除少数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尊神外,大多是该支派尊为开山祖师的造像。在丘处机住持的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前身)等元代造像久已不存的今天,龙山石窟相当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全真道特色的雕刻品,是很可宝贵的。

历史地位编辑本段回目录龙山石窟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元代道教发展史以及道教石窟艺术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龙山石窟文化编辑本段回目录龙山石窟与山西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它与儒、佛并立于封建社会,合称为“三教”。道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社会声势及其信奉人数不及儒、佛,但它以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顽强地生存了近2000年,并向国外传播,影响深远。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摇篮。山西的名胜古迹中,不乏道教名山、名观、名迹。

道教名山驰名中外

道教历来崇尚自然,崇拜名山大川,山西山多,备受道家青睐。主峰位于山西省浑源县的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气势雄伟,道教称第五小洞天叫“北岳常山洞”,人称北岳,又称太恒山、元岳等,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中国历代帝王对恒山的祭祀十分重视,唐宗、宋祖等都曾到过恒山巡视、祭奠,或差使臣到恒山朝圣。这里不仅是国家级著名游览风景名胜区,更是历史悠久的重要道教活动场所。

五台山号称“华北屋脊”,被誉为“清凉胜境”,是驰名中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五台山早期为道家所据。五台山别名紫府山,是道教对五台山的尊称。

在五台山最早活动的宗教是道教,留有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演绎出许多道教神话传说。佛教传入五台山后,佛、道两教为了各自的发展,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后佛教获得了胜利,统治了五台山。对道教予五台山的美称“紫府”,佛教采取了保留与改造的办法,使之披上了佛教的色彩。紫府也就成了佛、道共认的五台山之别名。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位于吕梁山脉中段,方山县境内。其陡壁悬崖上只有一条千级石蹬如天梯般直达峰顶。沿途庙宇,各抱态势。灵官庙悬于崖畔,鲁班亭立于老母洼庙顶端。至南天门,“武当山”三字跃然入目,穿过南天门即是北武当山峰顶。每逢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这里香火缭绕,游人云集。隋唐时就是华北、西北颇有影响的道教圣地。相传湖北武当山真武大帝出巡至此,将行宫选建在这里,始名真武山,后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改为武当山。为不与湖北武当山混淆,故名为北武当山。它以奇险俊秀而驰名,素称三晋名山。

道教宫观举世瞩目

山西在宋元时期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重要基地,是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南宋时,山西所处的北方为金朝所统治,其间主要有全真道、大道教、太一道等。至元明时代,全真派与南方的正一派并列为道教北南对峙的两大道派。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最为盛行,累代不衰。丘处机十八弟子均受封为“真人”,弟子李志常所撰《长春真人西游记》,对丘处机西去雪山见成吉思汗事记述颇详。

位于山西最南部的芮城县城北2.5公里龙泉村五龙庙附近的著名道观永乐宫,就是龙门派弟子们在上述背景下创立的业绩,相传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故里。

道教全真道派尊吕洞宾为北宗五祖(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之一,奉为纯阳祖师,世称吕祖。他是八仙中影响最大、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最多的仙人。唐代时就将他的故居改建为吕公祠,金朝末年改祠为观。元代重建扩建后,改称大纯阳万寿宫,因地处永乐镇,故又称为永乐宫,与天都天长观(明以后称白云观)、终南山重阳宫齐名,成为元代以后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1958年,因国家在黄河上修建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北岸的永乐宫正处在水库蓄水区。从保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出发,经国务院决定,自1959年开始,至1965年结束,将永乐宫全部建筑及其壁画,历时7年从原永济县永乐镇迁移到芮城县新址,按原貌复原,为中国美术增添了令世界瞩目的光彩。

永乐宫是我国古代一座艺术宝库。除宫门外,在500米长的中轴线上耸立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规模宏大的元代殿宇。整个修建工程和壁画的绘制,前后费时约100余年,据壁画题记所示,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才全部完工,差不多与元代共始终。

永乐宫的元代道教壁画,满布在四座元代建筑物里,总面积达960平方米,其中以三清殿的值日神像及纯阳殿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最为精美。它题材丰富,画技高超,继承了唐宋沿流下来的道教人物画优秀传统,又进行了大胆变革和创造性的发挥。600多年前艺术匠师们的精心杰作,堪称中国美术史中精美绝伦的精品,不能不令当今中外画师叹为观止。

三清殿,又名无级殿,面阔七间深四间,建筑规模最大,为永乐宫的主殿,是供奉道教“三清”的神堂,原来殿中央台上的塑像早已毁坏。“三清”是道教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尊神。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指“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俗称吕祖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分布在纯阳殿东、西、北三面壁上画的是“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从吕洞宾降生起,择取有关他的传说故事,绘成组画52幅,合起来构成一部画传。

明万历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先后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扩建,形成了沿中轴线布置主要建筑宫门、吕祖殿、方形单间回廊亭、灵宝洞、玉皇阁等,一连四进院落。道教常有“仙人好楼居”之说,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楼阁成为道教建筑的特点之一。该院落建筑群非同一般传统习惯布局,而是按道教“天宫琼宇”艺术构思而设计的。形式奇巧别致,风格独特绝妙,道教建筑艺术特色极其鲜明,是我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道教古迹丰富多彩

道教为多神教,所信仰的神祗很多。玉皇大帝是民间(汉民族)崇拜的最高神,故在道观中无观不在。山西省内奉祀玉皇大帝比较著名的有晋城玉皇庙、长治玉皇观、汾阳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13公里金村乡府城村后土岗上的玉皇庙,以300尊道教诸神塑像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神仙系统而闻名中外,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有三处院落,殿堂楼阁厢房110余间。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十二元辰真君塑像和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是我国仅存水平极高的元代雕塑珍品。这些塑像和历代碑刻是研究道教史和道教雕塑艺术的宝贵资料。

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北17公里霍山脚下的霍泉水神庙,是传说中霍泉水神的祀祠。始建于唐,元大德七年(1303年),洪洞一带大地震,水神庙被震塌,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

水神庙内主体殿宇大郎殿,亦称明应王殿。殿堂上覆重檐,下绕回廊,气势雄伟。殿内供霍泉水神大郎李冰塑像,殿下有4位侍臣立像。殿内的元代壁画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的作品,绘画技法非常娴熟,人物游逸生动,线条流畅有力,构图章法巧妙,至今完好无损。其规模虽不如永乐宫壁画宏大,但它的艺术价值却不相上下。是研究元代社会水利、煤炭、冷藏、戏剧史的珍贵资料。

提起关圣帝君、荡魔真君或伏魔大帝,知道者可能不多,一说关公、关羽或关云长,那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过后者是人,而前者是神。众所周知,文庙即孔庙,武庙则为祭祀关公的庙,常称为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关圣帝君庙。

解州关帝庙,位于关羽故里,即山西运城市以西20公里处的解州镇,是国内规模最大、最为壮观、保存最完好的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进行扩建,后又经历代多次增建或重建,恢复、保持了隋代的形制。前后两院自成格局,并有100多间廊房连接,布局严谨,排列对称,主次分明,气概非凡,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宫殿式庙宇建筑群。

山西交城卦山著名的天宁寺大雄宝殿,一旁建有关帝庙,另一旁为观音殿,意味着关帝与观音可平起平坐。佛教许多寺院中将关羽列为伽蓝(寺庙护法神)。道教把关羽奉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乃至招财进宝、庇佑商贾等多种法力。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很乐意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臣民,这也是武庙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此外,蒲县的东岳庙、平遥县的清虚观、柳林县的玉虚宫、介休县的后土庙、新绛县的稷益庙等都是著名的道教建筑遗存。

宋、元以来至明朝以后,统治阶级为了调和宗教矛盾,提倡三教归一。道教全真教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恰恰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三教合一成为我国明清时期宗教文化发展的趋向。

位于北岳恒山入口处的翠屏峰东侧绝壁上的悬空寺,是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全寺建筑均为木结构,共有大小殿阁20多处。既有佛教的观音殿、地藏殿、五佛殿,又有道教的三官殿、纯阳殿,其中著名的三教殿,内塑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像,佛、道、儒三教鼻祖共居一室,完全体现了“三教归一”的宗教思想。

道教石窟稀奇罕见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完备,佛、道彼此之间不断相互融摄,相互协调,取长补短。佛教融吸道教的养生、长生之术,道教则融吸佛教因果业报、生死轮回及心性之理论。道教是在不断吸收佛教及儒家的理论及仪典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石窟寺的开凿是佛教经由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传入我国的一种宗教艺术,到宋以后,随着泥塑彩塑的发展,石窟寺的开凿逐渐式微。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龙山石窟,是我国稀有的一处以道教内容为题材的石窟。石窟的主要部分为元代全真教道士披云真人宋德方主持营建。

龙山道教石窟着重描写了道教祖师、道教神仙的形象。这些雕像有坐、有卧、有动、有静,个别石窟内的石雕造像表情含蓄,耐人寻味,有着诱人的艺术魅力。造像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具有浓郁的汉民族风格。这些石雕,风格朴实、庄重,手法凝炼,衣带雕饰简洁、素静。三层窟洞层叠及在窟顶部大量应用龙凤云纹和莲花图案雕饰,与佛教石窟的雕塑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石窟两侧及前壁还保留着许多元代道家的题词和镂书,为研究道教石窟艺术和道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山西道教活动及传播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及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在古代建筑、绘画、雕塑、石刻等领域有独特的成就,为我们研究道教文化和艺术及其发展史提供了大量实物例证和宝贵的资料。它浇灌了华夏古代文明,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点击搜索与:龙山 道教 石窟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