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文化:》道教胜地武当山-宗教名胜大观

道教胜地武当山-宗教名胜大观


道教胜地武当山道教 胜地 武当山宗教名胜大观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耸立于中国西部城市──十堰市境内,明代皇帝曾封之为“大岳”、“玄岳”。景区方圆400多公里,雄峰峻岭,标奇孕秀,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为壮观。

武当山道教建筑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宋代也有增建,元代进一步扩大建筑规模,明代永乐帝多次下诏,派大臣率几十万军民大兴土木。经12年的营建,形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现存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五龙宫等处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神祠、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绝无仅有。1994年12月15日,武当山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为道教玄武大帝修仙得道飞升之地,有中国现存最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清幽的自然环境,使它很早就成为道教的“神仙窟宅”,唐朝时这里被奉为道教“第九福地”。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

明永乐十一年,成祖朱棣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紫霄宫、南岩宫、遇真宫等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重要场所。在总体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每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构成仙山琼阁的意境。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

明旅行家徐霞客盛赞此山“山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

记者穿过武当山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和铁路涵洞,一个开阔但破败的景色映于眼中。这就是玉虚宫,当年修建武当山的大本营,又名“老营宫”,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宫殿,曾遭受火灾和洪水,如今只剩下一片断墙残垣。看着残存的大柱基座和石槛、栏杆和台阶,曾名比秦阿房宫,如今你只能猜想它曾经的壮观。

随后记者坐车沿着盘山公路,约一小时后,到了太子坡,又称复真观。相传净乐国太子15岁入山修道之初就住在这山坡上。在观内一座五层高的木楼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用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建筑技艺精湛的杰作,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令人称奇。

真正让记者感叹武当建筑之精美的无疑是紫霄宫了。

紫霄宫是道教建筑的主体,武当山道教协会的所在地,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也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此地周围岗峦天然形成一把宝椅状,故明代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殿中石殿须弥座上的神龛内供奉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塑像和文武仙人坐像,是我国明代艺术珍品。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装饰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殿内弥漫着一种宗教的气息,清澈,寂淡,虚空。

从紫霄宫行驶2.5公里经南天门,即达南岩胜境。南岩峰岭奇峭,林木苍翠,上接碧霄,下临绝涧,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是武当山36岩中最美的一处。此去南岩宫,鸟鸣林翠,栏长路幽,云雾缭绕,如入仙境。

在乌鸦岭寄宿一晚后,第二天早上6时左右,记者就开始爬山上金顶。

清晨的武当山笼罩在晨雾之中,树木青翠挺拔,偶而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声,此时的武当山清新、沉寂、空灵,显得神秘和肃穆。

爬山过程中,记者和众多朝拜者一样,买了一根红色的武当山护身符飘带戴上,沿着黄龙洞、一天门、二天门、上了三天门。登临远眺,底下是万丈峡谷,静寂而荒僻。终于上到金顶,映入眼帘的是大岳太和宫。太和宫是金顶第一座宫殿,4月的山上已是春风阵阵,风声中的太和宫很寂寥,但却更显庄严肃穆。过了南天门,风越来越大,手拉铁索攀援而上,登九连磴到崇台,终于望到举世闻名的金顶。全殿铜铸鎏金,立于极顶,蔚为壮观。殿内供奉着“真武祖师大帝”的鎏金铜像,重达十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金殿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导体,每逢电闪雷鸣的时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滚动,但霹雳却击不到金殿,这一奇观被称为“烈火炼殿”。殿体各部分构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金殿的香火很旺,信徒们无不虔诚地顶礼膜拜,记者能深切地感到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

道教文化的圣地

自春秋以来,武当山就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到唐代形成全国惟一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中心;明代永乐年间武当山成为“皇室家庙”和全国道教中心。

记者在武当山采访期间,正巧遇上道教圣地在举办一年一度最具盛况的“三月三庙会”。记者得以有幸亲身体会了道教文化的精深与博大。

相传农历“三月三”是武当山主神──北方水神“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民间俗称祖师爷)的诞辰日,农历“九月九”是真武大帝得道飞升之日。明朝历代皇帝都会在这两日派人到武当山祭祀真武,祈求福佑。现在每年三月三全国各地道教信士都会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前来武当山寻根祀祖、烧香祈福、祈求玄武神保佑。

今年主题为“万人朝山赶庙会、武当寿面祝延年”的“三月三庙会”共三天,分开幕式、剑河灯会、礼花燃放、万人朝山赶庙会等四大活动内容。

4月3日上午,记者在武当山进山门口看到,由河南、四川等省及台湾、新加坡等地区的同心会、诚心会等30多个武当门派的民间宗教团体和道教宫观代表共3000余人,身背黄布包,鸣锣开道从此出发,参加朝山敬祖活动。每到一处庙观,都会为这批“香客”准备素食“武当寿面”以祝健康延年。在金顶、紫霄等地这批赶庙会的香客更是受到道人敲锣打鼓迎接的道教最高礼遇,气氛非常地热烈。

在前一天上山的途中,记者遇到了一位特意从重庆巴山地区来朝拜的常老先生。常老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60有余,有三子一女,孙子辈的后代都有好几个,平时在家乡以行医为生,他每年都在这个时候前来拜见祖师爷,主要是祈求子女能一生平安。常老穿着朴素,他说从家里出发的那天起,就不吃荤菜,住的是只有15元一夜的通铺,转了五次汽车,花了近三天时间才来到武当山。但在爬山的前一天晚上,他除了留下回家的路费,花了所有的200多元钱,买了很多香烛、裱纸。爬山时,他左手拎着捆好的裱纸,右手扶着扛在肩上的长香烛,一步一步艰难的上山。常老的虔诚让人感动,每当他累了坐下休息时,他决不肯将香烛、裱纸放在地上,用他的话说,那是对祖师爷的不敬。他总是先找一块石头坐下,然后将香烛、裱纸放在他的腿上,再拿出包内的白开水喝上几口,吃上几口饼干,然后继续上路,有几次记者想帮助他拎一拎,但总是被婉拒。上山过程中,随处可见像常先生这样的信徒,顺着狭窄的山道,绵延数里。在太和宫休息时,记者与常老合拍了一张照片,没料到在爬金顶的过程中,由于上山的人太多,记者与他失去了联系,后来再没见着,很是遗憾。

到了金顶,人更是多得连插足都困难,金殿周围里三层外三层都围满了朝拜的信徒。伴随着优美的道教音乐,他们烧香,他们双手合拢、磕头虔诚跪拜,他们都是祈求玄武神保佑自己、保佑自己的亲属、为自己的祖国祝福。

当天下午,记者下山后,在玉虚宫一带看到,武当山特区政府请来的马戏团、歌舞团和河南豫剧团正在此连续演出;旅游、武术等社会民间团体精心筹备的武术表演、擂台赛为主的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旅行商、餐饮行业、地方群众联合推出了道家斋菜、武当农家风味菜肴也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观光者。

文管会的同志告诉记者,庙会开幕当天,就吸引了4万游客到武当山旅游观光。

保护:刻不容缓

2003年1月19日19时许,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建筑已化为灰烬。

4月3日下午,记者前往遇真宫采访。原来的“陈逵文化武术影视学校”因为失火已经搬走。记者站在公路上俯视遇真宫,看到它的大殿屋顶烧没了,只剩下被熏黑的残垣断壁,几根粗大的完全炭化的圆木还顽强地挺立着,它们曾经是大殿的骨架,更多的木料颓然倒地,令人不忍。

就在遇真宫大火一个月前,新华社刊发《世界文化遗产“复真观”竟然改建成宾馆》,披露了武当山有关部门对古建筑进行破坏式开发的行为。当地部门在复真观内大兴土木,建设“太子养生堂”,全面改动了古建筑的内部结构。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屡屡看到衰败的古建筑。离遇真宫不远的玄岳门,全以石凿榫卯构成,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整座牌坊非常壮观,但现在是破败不堪。门上已经出现很明显的裂痕且多处受损严重如不修葺,这个美妙绝伦的门很有可能轰然倒塌。

还有如清徽行宫、关帝庙等大批古建筑大都摇摇欲坠,令人心疼。

那个叫乌鸦岭的地方已被改造为街道。有停车场,宾馆,邮局及数不清的照相点。青砖的房子翘起飞檐,却装饰着茶色玻璃的拉门,并写上“卡拉OK、KTV包房,夜总会”等字样,甚至能看到霓虹妆饰着的太极图。这一切,都会让人觉得这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与这里的道教文化极不协调,是对道教圣地的亵渎。

当然以上一切,均不能抹杀武当山管理部门为保护武当山所做出的贡献。

记者在太子坡参观时,看到文管部门新买的几台抽水泵正在进行调试,水管中喷出巨大的水柱,据介绍这是用来防止火灾的。

武当山文管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复古神道15公里;修葺太子坡、紫霄宫、太和宫等古建筑29处;修复山门11座,宫墙1800米;对7000多件文物进行了登记建档;征集文物115件。1994年,抓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对景区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

大整改,共拆除有碍景观的房屋2755间;清理玉带河400余米等,有效地保护了武当山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成立后,投入资金达数亿元,将景区内4000多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实施了景区移民搬迁工程,引进有利于文物保护与生态环境的项目18个。最重要的是争取湖北省人民政府首次颁布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成为权威性的地方性法规,使武当山的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在《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更有可操作性。

随着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游客量逐年增加,给现存景点及亟待修复的景点压力更大。如何有效地把保护与利用结合,既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又能造福人类及子孙后代,确实是摆在武当山人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希望,多年以后,武当山仍能以其独特的道教建筑和文化氛围,成为中国的荣耀。

点击搜索与:道教 胜地 武当山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