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文化:》道德真经-经典著作

道德真经-经典著作


道德真经道德真经经典著作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

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称,老子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种《老子》帛书写本,则皆《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文字亦略有差异。

《老子》历来有多种本于,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道教以河上本为准。

《老子》采用哲理诗的形式写成,整个哲学思想由“道”展开,“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道”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余次。他认为: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

《老子》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的关系。他认为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有无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在认识论上,老子则主张“涤除玄览”,静观万物的循环演变。他不重视经验知识,认为 “不出户,知天下”。在社会政治观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并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 的理想国图画。他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主张“绝仁弃义”。

《老子》成书后,从战国末的韩非起,历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称,诠疏笺注《道德经》者,六十余家,并对各家特点作了论述。元道士张与材称:“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今人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续编,所收注本共计三百五十四种,八百零一卷,《正统道藏》存有五十余种。

历代注家因时代之不同,注释思想即各具特点,元道士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卷下说:“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且各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有的视之为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视之为兵书,有的视之为养生书。致使《老子》注释书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经》为祖经,历代注疏者甚众,在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样因为时尚不同和个人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的特点。总的特点是将《老子》宗教化,从中升华出与宗教相通的内容,以之作为道教教理、方术的根据。

西汉初,黄老学大兴,《老子》成为其主要经典。汉武帝以后黄老学逐渐向黄老道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开始宗教化。东汉时,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从宗教角度理解和阐发《老子》,以之作为治国治身和修养成仙的理论依据,这给予当时的神仙方士以启发和影响。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即有与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似的思想,并汲取《老子》中的许多思想作为理论根据。到东汉后期,《老子》便成为道教所奉的经典,写出注释书《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以道教的观点解释《老子》,并将其作为教科书训育徒众。汉代道教老学的主要特征是黄老神仙长生思想,借用老子的 “道”作为其神仙学说的理论依据,理论思维的水平不太高。

魏晋玄学的产生,给道教老学以新的启迪。曹魏时道士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老子》,为道教老学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及发展到唐代,经成玄英、李荣等重玄派学者的发挥,遂成为道教老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成为当时道教解老转代表,连唐玄宗注疏《道德经》时也深受其影响。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对重玄派深为推许,认为“孙登以重玄为宗,宗旨之中,孙氏为妙矣”。重玄派解老有两大特征:

一是援《庄》入老,一是援佛入老。运用这种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义得到了发展,进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论思维水平。

唐初成玄英的《道德经义疏》、李荣的《老子注》系重玄派代表作,显示了唐道教的理论水平。成、李二人着重阐发“重玄之道”,认为:玄是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于不滞,既不滞有,也不滞无,有无都不执著,故称为玄;人们在不滞于有、无之后得非有、非无,虽谓之玄,但还不是真道,还不能滞着于此玄,必须对此非有非无之玄继续否定,直到永不执著,一无滞碍,“寥廓无端,虚通不碍”时,才是重玄之道。这是种无限否定的思维进程,通过无限否定证成重玄,其思维方法来源于佛学中道观。自魏晋迄唐的发展过程中,道教老学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学术特色和侧重点,色彩纷呈。这就给唐代中后期道教老学的集注化创造了条件,这种集注化倾向在蜀中尤为突出。岷山道士张君相集《三十家注老子》;道士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纂集了成玄英、李荣等多家注解;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更是引用和评论诸家,总结了汉魏以来的道教老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唐代是道教老学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有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响,但又较多地把易学思想引入到《老子》注解之中,使易、老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宋代道教老学还继承发展了重玄派对“理”、“心”、“性”等的阐释,给予宋明理学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

元明以来,道教解老之作仍续有问世。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纯的《道德会元》和杜道坚的《道德玄经原旨》。

这些著作中多以理学术语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学的影响较大,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道德经》在历代道士的不断注疏中,逐渐注进了新的内容,这是一个《老子》被逐渐神学化的过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较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学的一大基本来源。

 

点击搜索与:道德真经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