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童蒙读本文化:》趣解《千字文》-千字文

趣解《千字文》-千字文


趣解《千字文》千字文,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趣解,蒙学,国学,经典千字文

《千字文》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作者周兴嗣是一名古代公务员,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任散骑侍郎、给事中。他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进行排列组合,写出了这样一篇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长诗,更难得的是,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从这一千个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完整轮廓。《千字文》与《三字经》一样,成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材中的必读经典。

本书作者本着“信马由缰、东扯葫芦西扯瓢”的原则,随想随写,把重点放在趣味性和知识性上,深入浅出地用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这一千个字。

第十句 露结为霜

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还有一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晞,指被太阳晒干。也就是说,“露”的命运有两种:结冻成霜,或晒成水汽。

霜露之病不用愁,领导关怀能解忧

霜露之病,是指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病,形容病得很轻,很快就会痊愈。这个看着不像成语的成语出自汉武帝说给丞相公孙弘的一句话。

公孙弘六十岁时,汉武帝招贤,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三年之后,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武帝汇报情况,武帝很不满意,认为他无能,于是公孙弘只好辞官下岗,在家待业。

又过了七年,汉武帝又招贤,当时山东地方政府推举七十岁的公孙弘应征。

这次应征比较奇怪,本来,公孙弘写的治国策略并不被考官看好,在应征的百名儒士中排名靠后,但汉武帝却认为公孙弘写得很好,应该是第一名。于是亲自诏见,一看公孙弘是一个仪表堂堂的老头儿,印象不错,再次拜他为博士。(七年前不就见过了吗?现在才觉得公孙弘不错?可史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六年后,七十六岁高龄公孙弘终于获得汉武帝的信任,当上了丞相,封平津侯。

在官场上混久了,公孙弘成了老油条,在向皇上汇报工作时总是让别人先说,自己察言观色,再决定立场态度,所以他的发言经常是恰到好处,拍得皇上很舒服。

后来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偏巧公孙弘病了,他觉得自己身居相位,未能辅佐君主治理好国家,现在有人造**,自己难脱责任,还不如赶紧借坡下驴,辞职不干算了。

于是,公孙弘上书皇帝请求辞职。汉武帝给他写的信中说:“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意思是说你得了头疼脑热的小病,就像寒霜朝露一样,很快就会好的,现在多少事等着你干呢,想撂挑子不干?那显得我多没领导水平啊?没那么容易!又赐给他牛酒布帛,作为养病之用。这些东西和养病有什么关系呢?但是,由于领导的关怀,公孙弘的病很快就好了。

想到一个外国寓言故事:说有一只鸟,由于天气太冷,冻僵在大路上,失去知觉,也不能动,就等着老鹰或猫来吃冷冻鸟肉了。这时有一头牛从旁边路过,这头牛很不文明,随地大小便,拉了一大摊牛粪,偏巧拉在鸟身上。温暖的牛粪正好给鸟解了冻,很快就苏醒了。这只鸟捡回一条命,很高兴,想赶紧从牛粪中出来飞上天空,可它刚一露头,赶巧有一只容易摔倒的狐狸路过。狐狸嫌牛粪味道不好,想绕道走开,但看见牛粪中间有个鸟的脑袋露出来,大喜过望,冲过去一把把鸟拎出来,也不管鸟身上还沾着一些牛粪,扔进嘴里吃掉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三个道理:一是往你身上泼粪的人不一定是坏人,二是把你从粪堆中救出来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三是在搞清楚外界状况之前不要轻易探出脑袋。

虽然不太贴切,但大家还是可以对照这三点,来研究一下公孙弘的官路历程。

第十二句 玉出昆冈

玉,象形字,就是一根绳子,串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石头,本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自古以来就是个稀罕玩意,佩戴玉饰的品种、成色成了身份、地位和风度的象征,《礼记·曲记》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守心如玉,娶老婆不难

古人对玉是情有独钟的,但凡有点身份的人都要佩戴玉饰,其普及率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手机。据说玉可以避邪,可以替主人挡灾。

有个成语叫“蓝田种玉”,出自《搜神记》里的一个故事。

洛阳人杨伯雍,原来是做生意的,非常孝顺。父母死后,葬于无终山,索性就住那里了。山高无水,杨伯雍一看,闲着也是闲着,就做点好事吧,提了些水放在路边免费给行人喝。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不做坏事,且还不是做自己的事。杨伯雍好事一做就是三年,也不知道他是靠什么养活自己的。

有一天,路人甲喝完水之后,给他一斗石头子。杨伯雍说这玩意到处都有,我不要。那人说,你找块好地并有石头的地方种下去,能长出玉来,而且你还能娶个好媳妇。说完就不见了。杨伯雍知道不是撞着鬼了就是撞着神了,就按要求把石子种了下去。过了几年,还真看见玉长出来了,好在别人不知道,否则早被偷走了。

杨伯雍是个远近闻名的老光棍,该娶媳妇了,听说右北平这个地方有个徐氏女不错,很多人去求亲都没成功,杨伯雍也来凑热闹。徐家说你有什么资本啊,疯了吧?真可笑!如果你能拿一双白璧来就答应你。杨伯雍乐了:“这可是你说的啊,等着!”撒腿跑到种玉的地里,挖了五双白璧当聘礼。徐家大惊,本来是出于“逗你玩”的心态说的,现在没办法了,只好嫁女儿。皇上听说这件事后,封杨伯雍当官,把他种玉的地方叫“玉田”,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玉田县。

“蓝田种玉”原指遇仙获助而成家立业,后来演变成男女姻缘或两家通婚之意,现在人们用这个成语时,省略了成家立业、通婚等过程,直奔主题,与“珠胎暗结”意思差不多。

可是,蓝田在陕西省,杨伯雍种玉在今河北省玉田县,两者相隔几千里,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因为在秦岭北麓有一溪水名称蓝溪,盛产良玉。《长安志》中记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可能是因为同样与玉有关,后人就把这“蓝田”和“种玉”两个合在一起使用了。

如果你没专门研究过玉器,会发现玉器店里价格万儿八千的玉饰,和路边卖的十块钱三个的相比,好像只是换了个地方,看不出什么区别。科技的进步和人性的狡诈紧密结合,让人真假难辨,而我们在抱怨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同时,自己是否始终坚守着如玉的道德准则?像杨伯雍,守心如玉,讨个老婆有何难?

第十四句 珠称夜光

珠,本义为珍珠,就是蛤蚌壳内由分泌物结成的小圆球。这句的意思是:最好的珍珠,要数夜明珠了。

你照亮了黑夜,我却看不到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都认为夜明珠就像幸福一样,只是一种传说,现实中永远也找不到。直到1982年,广东一位姓霍的人在钨矿床里发现了能在晚上发光的萤石,大家才开始相信夜明珠可能 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开始寻宝,并陆续发现了各种夜明珠,如钻石夜明珠、水晶夜明珠及锂辉石夜明珠等。

专家说,夜明珠之所以能够发光,是由于组成矿物晶体的原子或离子在受到激发因素作用时,其外层电子发生跃迁而引起的,其发光机理为“吸收、储藏、转换、释放”。这些道理一般人搞不太明白,反正我们只知道夜明珠能发光。可惜,至今为止,所谓夜明珠都是在采矿过程中发现的,而且到了晚上也没有传说中那么亮,广大考古工作者没有挖出一颗古代的夜明珠,这极大打击了我们这些猎奇者的信心。

但是有人说看见过真的古代夜明珠,而且是慈禧用过的。

据说慈禧皇冠上有九颗夜明珠(也不怕压出颈椎病来)。到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和光绪皇帝从北京逃往西安,为了讨好洋人,将四颗夜明珠作为礼物,派一个小宫女送给洋人。

这个小宫女心想: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给外国人啊?他们打你你就给他?我伺候你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不给我呢?早知道我也胖揍你一顿啊!越想越不爽,于是她就带着这四颗珠子跑了。

解放后,在西安发现了四颗明珠,郭沫若同志考证后,说这就是小宫女藏的夜明珠!据报纸上说,把这四颗明珠放在抽屉里,晚上进屋未开灯,一拉抽屉就能看见满屋子的白光,还说后来这四颗珠子被送到国库保管,在交接过程中,很多人都看见过。

令人不解的是,慈禧可能派一个小宫女去送珠子吗?事关国际关系,为什么不派外交大臣去?还有,郭老先生根据什么确定是慈禧的那四颗珠子呢?这四颗珠子现在哪里?能让我等劳苦大众也开开眼吗?

第十五句 果珍李柰

柰,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也称“花红”。这两个名称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要说出柰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就会觉得实在是太熟悉了:沙果。这句的意思是:水果里面,要数李子和沙果最好吃了。

苹果的故事

一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最红最大最好吃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

这故事说明,要得到先要付出,付出与得到成正比,尽心尽力做事,就能迈向成功。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大家都处于一个公平竞争、不附加任何人为因素的环境之中。

一个中国人听了这个故事后,也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前半部分与它相同,到后面就变了:妈妈确定了分苹果的原则后,老大立即拿起工具在烈日下干了起来。等到老大干完活、汗流满面地来到妈妈面前时,桌上只剩那个最小的苹果。两个弟弟正在妈妈身边啃着又红又大的苹果。老大哭了:“说好的,谁干得好,谁吃大苹果嘛!”妈妈怒斥道:“你的动机不纯,你干活只想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老大争辩说:“可弟弟他并没有干活呀?”妈妈说:“既然你这么会干,你为什么不替他们干了?”老大呜咽着离开了。

这个故事描述的是社会的缩影,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曾发生过并延续着:游戏规则已经确定,但规则在权威(相当于妈妈的角色)面前形同虚设、不堪一击。于是,在这个社会中就产生了漠视规则或制度、讨好和依靠权威的风气。

在上面故事中,苹果只是充当了道具的角色。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人类自身,建立真正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不是那么容易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摘自《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望于江湖 著 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