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木艺文化:》梨园传奇-木头里的艺术

梨园传奇-木头里的艺术


梨园传奇木头里的东方木头里的艺术

梨园

梨园,一个热爱音乐的皇帝,把这个词汇与戏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明皇曾选乐工三百人,宫女数百人,教授乐曲于梨园,亲自订正声误,名“皇帝梨园子弟”。梨园就这样成了戏班与剧场的代名词。唐明皇因之被奉为戏班子里的祖师爷。

梨园以及各路民间戏曲,都跟木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羌姆面具

羌姆面具,人们带着威严的面具起舞,仿佛沟通了天上的神灵

作为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福建泉州市的南音、梨园戏、木偶戏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同时入选的中国表演艺术还有藏戏、绛州古乐、昆剧、傩戏等,这几种戏剧里几乎都使用到面具。

重点说说木偶,它是由演员幕后操纵丝线悬提的木偶表演,动作灵活真实,极具艺术魅力。相传中国木偶戏始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清。古时称“傀儡戏”。作为一种民间特有的戏剧形式,很多人对着台上帷幕上方的木偶看得如醉如痴,在灵巧的提线人的手中,木偶远远超出一般人的身手,像那些张大的嘴唇的夸张,杂技般的弯腰拱背,倒地后的瞬间起立,令人眼花缭乱的拳来脚往,武艺高强的骑马术,等等,都在忠实地回应着现实生活中人的幻想,都使那些小小的被雕刻的木头具有了神性般的拟态。

关公木偶

木偶,又叫傀儡,当他动起来时,你会相信这木头小人身上有着古代英雄的魂

木偶便于携带,演出形式灵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木偶都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今日虽然热闹不再,但人们的记忆里还是留下了一大批的木偶偶像,如广东木偶戏中的《芙蓉仙子》、《张羽煮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中国木偶剧团的《大林和小林》、《野天鹅》、《小铃铛》、《大闹天宫》、《老鼠嫁女》、《八仙过海》、《王小二打虎》、《八戒背媳妇》、《鹤与龟》、《小放牛》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木偶都可以看作是孩子们的第一个玩具对象,他们对木头有了感情,他们把木或跟木有关的很多东西都看作是最自然亲近的朋友,于是,木头便不再是简单的木头用具,而是一种习成的带有某种神性的依赖,在民间,崇奉祖师,每每都以烧香上供为尊。

烧高香

民间习俗烧高香

烧香是中国民俗中的一件大事,对祖宗要烧香,对天地神佛各路神仙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也要烧。作为一种仪式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也要烧,即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

烧香作为一种仪式,在中国的发展大体有三个时期:汉武帝之前,烧香只是由祭司用来祭祀;从汉武帝到三国时,烧香的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使香进入生活日用,也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香料”传了进来,更加强了人们烧香的习惯;最后一个时期,三教融合,从重要的或庄重的场合,直至家庭生活,烧香开始普遍。

点击搜索与:梨园传奇木头里的东方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