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越剧文化:》新时期越剧的复兴和振兴-发展

新时期越剧的复兴和振兴-发展


新时期越剧的复兴和振兴中国越剧 中国戏曲 越剧发展

一、复兴的开始

十年浩劫给越剧造成了严重危害。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越剧开始复兴,迎来第二个春天。

一批在十年内乱中遭受批判和迫害的老艺术家、著名演员怀着第二次解放的喜悦,重新登上舞台。1977年1月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等在上海艺术剧场登台演出了集体创作的大型组剧《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电视台进行了录音录像。演出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观众为自己心爱的艺术家在历经磨难之后重新登台儿欢欣鼓舞。由于历史条件,越剧的复兴是从男女合演的现代戏开始的。

1977年,上海越剧院以男女合演形式重演《祥林嫂》大获成功,成为越剧在结束了十年动乱后,重新焕发生机的报春花。全国有70多家兄弟剧团前来观摩学习并移植。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祥林嫂》摄制成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样式的越剧艺术片,在全国放映,重新扩大了越剧在全国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越剧团体相继恢复重建,创作和复演了大量的现代剧和古装剧,并对男女合演作了新的探索。1977年,南京市越剧团男女合演现代剧《报童之歌》在戏曲界较早突破戏曲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首次在越剧舞台上竖立周恩来的艺术形象。浙江省越剧团创作演出的《强者之歌》,塑造了思想解放的先驱张志新烈士的形象。上海越剧院在1977年、1978年和1981年创作了现代剧《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为人的艺术形象搬上越剧舞台,并突破了领袖人物不宜唱的清规戒律,让主人公开口念唱越剧。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和拨乱反正的深入,被打入冷宫十几年的传统戏和历史剧也陆续恢复演出。女子越剧重新得到认可,并还发出新的生机。

1979年2月,上海越剧院建立两个演出团:一团为男女合演团,主要演员有吕瑞英、金采风、刘觉、史济华、张国华等;二团为女子越剧团,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陆锦花等。一些在文革中禁演的传统戏逐渐得到恢复。1979年12月4日,上海越剧院一团赴浙江杭州、宁波等地巡回演出,剧目有大戏《西厢记》,小戏《陈三两》、《打金枝》、《二堂放子》、《拾玉镯》等。同月下旬,上海越剧院二团赴江阴、湖州等地演出,剧目有《碧玉簪》、《盘夫索夫》等。老艺术家重新登台亮相,1979年9月24日,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越剧院在文化广场联合举办"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尹小芳、筱桂芳、沈嘉麟等参加演唱。10月2日到6日,上海越剧院在上海市体育馆举办5场"越剧演唱会"。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等老演员参加演出,场场满座。12月15日,上海越剧院在文化广场演出"越剧集锦",节目有袁雪芬、徐玉兰主演的《送凤冠》;王文娟、丁赛君、吴小楼主演的《书房会》;傅全香、陆锦花主演的《行路》;金美芳、谢秀娟主演的《书馆》;范瑞娟、陈琦等主演的《回十八》和《楼台会》。1980年年初,上海越剧院在市体育馆进行迎新年演唱会,剧目有金美芳、谢秀娟的《书馆》;陈琦的《回十八》;王文娟、丁赛君、吴小楼的《书房会》;傅全香、陆锦花的《情探》片断;袁雪芬、徐玉兰、周宝奎、徐天红、徐慧琴等的《送凤冠》。这些演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70年代后期,王文娟、张桂凤、张云霞、毕春芳、吕瑞英、金采风等艺术家的演技也日臻成熟,唱腔和表演自成一格,受到观众和专家的认可,为同行和后辈竞相效仿,形成自己的"流派"。

自此,越剧重新走上了复兴之路。

二、青年演员的培养

十年内乱,造成越剧人才青黄不接。培养年轻一代史当务之急。早在1973年秋,上海越剧团曾开办了演员训练班,后改名为学馆,在市区和郊县招收了44名小学生,其中男生28名,女生16名。1974年4月份,正式开学,学制为6年。由工宣队领导,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基本上仿照上海市"五七"京剧训练班,教学以移植样板戏为主。1977年,工宣队撤走后,由钟泯任学馆主任。教学上以继承越剧传统艺术为重点,对学员进行补课,开设了《九斤姑娘》、《前见姑》、《回十八》等传统剧目,排演了《小刀会》、《追鱼》、《西厢记》等大戏作为毕业公演剧目。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范瑞娟、陆锦花、吴小楼、徐天红、张桂凤、徐慧琴、周宝奎等老演员,先后在学馆任教,培养了赵志刚、许杰、陈颖、胡敏华、张承好等一批青年演员。

1980年秋冬,上海越剧院及静安、卢湾、虹口3个区属越剧团,共招收了40名左右的学员,于1981年,送上海市戏曲学校集中办班,作短期速成培训年余。该班负责人为项彩莲和徐岗。专业教师有姜佩东、谢秀娟、卢成惠、张娟莉、袁永祥等。1982年,学员结业后返回各自院、团,其中学业优秀者都成了各院、团的新秀,有的挑起了剧团的大梁。如上海越剧院的华怡青、钱丽亚;静安越剧团的金静、董蓓芬;卢湾越剧团的张俐、吴国兰;虹口越剧团的肖雅、韩婷婷、王晓莹等。

1984年春,上海越剧院为解决女子越剧接班人,在中共上海市委的批准下,由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越剧班。并计划在本市招生50名年龄14至16足岁的学生,实际录取仅10余名,即于11月开学上课,学制为3年。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全部由上海越剧院派出,政治、文化和武功课的师资及教学,由戏校负责。陈承秉担任班主任。专业教师有小白玉梅、吴小楼、金艳芳、张云霞、薛桂珍、谢秀娟、卢成惠、张娟莉、凌仲祺、袁东、金顺根等。1985年4月,经市领导批准,在本市和浙江、江苏两地招收演员学员25名(实际录取12名)和音乐班学员20名(实际录取16名),年龄与前同,学习期限演员班4年,音乐班3年。1987年8月,演员班(大班)3年制学员毕业,组建成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主要演员有章瑞虹、方亚芬、裴燕、金红、杨才英、郁利群等。1985年入学的音乐班和演员班(小班),相继于1988年1989年毕业,并入青年剧团,主要演员有章海灵、张咏梅等。

十年浩劫,造成越剧艺术人才青黄不接,文革结束后,各地通过青年会演和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东六省市电台举办的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大批新秀脱颖而出。

1984年9月,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在沪举行。赵志刚获一等奖;胡敏华、钱惠丽、单仰萍获二等奖;许志英、金静、韩婷婷、陈颖、肖雅、张俐获三等奖。12月,上海市青年会演举行,赵志刚、胡敏华获红花奖;韩婷婷、金静、陈颖获新苗奖,陈新章(琴师)获绿叶奖。

1986年9月,上海电视台举办的"上录杯"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评选揭晓,王志萍获一等奖;肖雅、华怡青、何英、金静获二等奖;钱惠丽、钱丽亚、许杰、董柯娣、吴素英、韩婷婷、章瑞虹、夏赛丽、谢群英、王晓莹获三等奖。10月,全国中青年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发奖大会,及越剧博物馆奠基典礼,在浙江嵊县举行。上海的赵志刚、钱惠丽、杨文蔚、周雅琴,获优秀演员奖;胡敏华、王志萍、沈于兰、肖雅、金静、张月芳,获演唱奖。吕瑞英、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等,参加了发奖大会和奠基典礼。

1988年7月,由上海戏剧家协会、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宝灵公司、上海广告装潢公司,联合举办的越剧折子戏宝灵杯"三新奖"(新剧目、新形象、新唱腔)评选在人民大舞台举行,袁雪芬担任评委会主任。通过初选、复评后的本市及外地的9个折子戏,均获优秀奖。本市越剧团体参赛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斩经堂》、《风雨大观园》、《一枝梅》等剧的折子戏,获优秀奖;胡佩娣获优秀演员奖;史济华、肖雅、方亚芬获演员奖;胡蓓华、宋惠玲获配角奖;胡越获导演奖。10月11月,由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福建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复赛,在杭州市杭州剧院举行。上海的赵志刚、陈颖、胡敏华,获最佳演员奖;钱丽亚获优秀演员奖;方亚芬、章瑞虹、裴燕、张咏梅、黄慧、董慧敏、章海灵、韩婷婷获荧屏奖。

1990年8月,由上海电视台举办的" '90霞飞杯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在人民大舞台举行。有40名来自江、浙、沪、闽三省一市26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参赛。决出10名优胜者,授予"越剧新星"称号。按得分名次如下:陈飞、方亚芬、王君安、吴凤花、俞建华、何永芳、章海灵、陈琼琼、颜恝、凌惠琴。大赛组委会还评出赵志刚、茅威涛、王志萍、钱惠丽、肖雅、单仰萍、胡敏华、吴素英、陈颖、韩婷婷10位演员,授予"越剧之星"称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等,在25日的发奖大会上授奖。上海和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作了实况转播。

通过连年的大赛,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演员逐渐为观众所接收,成为了越剧舞台上的生力军。

三、新剧目创作成就

除了青年演员的培养外,新时期产生的一批越剧新剧目,也使越剧的剧目创作能力得到提高,产生了《汉文皇后》、《光绪皇帝》、《血染深宫》等一批优秀历史剧。

古装喜剧《西园记》,是根据明吴炳所作的同名传奇及贝庚改编的昆剧本改写。改写庄志,导演马科,编曲配器顾振遐、庄德义,舞美设计苏石风,造型设计陈利华,服装设计张娟娟,灯光设计吴报章。徐玉兰饰张继华、王文娟饰王玉真、孟莉英饰香珺、徐天红饰赵礼。该剧写书生张继华,偶入赵礼隐居的西园,巧遇王玉真在楼上摘梅失手,花落张身上。张以为玉真有意赠花,又误当她是赵礼之女玉英。适赵慕张之才,聘张至西园执教。某日,张又在园中见到玉真,欲表心怀,玉真含泪叹息而去。疑惑间,园公告以玉英病亡,张又误会刚才所遇的玉真为玉英之鬼魂,在闹出了不少笑话后,才知玉真乃玉英之义妹。误会消解,继华与玉真结成伉俪。该剧是一出抒情喜剧,上海越剧院二团于1980年国庆节,首演于北京影剧院。剧本根据该剧通过误会巧合的情节,产生喜剧效果。徐玉兰扮演的张继华,具有迂阔味和书呆气,表现出人物纯朴、憨厚、对爱情笃诚专一的性格。因此该剧成为徐、王后期的代表作之一。王文娟扮演的王玉真,外表端庄文静、柔顺矜持,内心爱憎分明、热情奔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该剧屡演均满座。1980年,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亦受好评。1982年,被上海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连续剧播放,同年获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金鹰奖。剧中主要唱腔已由中国唱片公司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汉文皇后》由张波编剧,吴琛任艺术顾问,胡越导演,李修、庄德义编曲,苏石风、顾大良布景设计,金长烈灯光设计,陈利华、包翠玉服装设计,陈利华造型设计,王元培、郭友涓技导。讲述汉文帝即位不久,册立窦姬为皇后,并找回了与窦姬失散12年的弟弟窦广平。正当姊弟沉浸在团圆欢乐之际,不料广平因幼稚无知,中人奸计,犯下死罪。文帝与窦后情深,对窦广平一案在执法与徇情上犹豫不定。然窦后深明大义,闻知弟弟凶讯虽痛不欲生,但还是支持文帝严明执法,处死窦广平。金采风饰窦皇后、张国华饰汉文帝、赵志刚饰窦广平、沈永明饰贾大夫、袁东饰赵通、董觉君饰赵芙蓉。上海越剧院于1982年10月18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获得文艺界好评,上座较好。1987年,该剧舞美作品参加了中国舞台美术赴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布拉格舞台美术展,荣获"传统与现代舞台美术结合荣誉奖"。1988年,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5集戏曲电视剧播映,主要角色汉文帝、窦广平,改由曹银娣、肖雅扮演。

历史故事剧《风月秦淮》,由编剧罗怀臻、纪乃咸,导演张森兴,作曲顾振遐,配器黎中信,舞美设计韩生、吴惠国,灯光设计潘家瑜、刘海宝,服装设计包翠玉,造型设计孙贤。章瑞虹饰钱谦益、方亚芬饰柳如是、张咏梅饰董小婉、徐玉萍饰卞玉京、董美华饰郑妥娘。该剧写南明时期,北方沦陷,江南垂危。一批文人歌妓聚集秦淮,忧患前程。歌妓董小婉因反抗凌辱而打碎了首辅马士英的珍玩"一壶春",马以强占要挟,逼索赔偿。柳如是北游归来,知道身居要职、现隐居常熟半野堂的东林领袖、文坛魁首钱谦益亦有"一壶春",并且风传他将重返政坛,拯救社稷。柳如是女扮男装拜访半野堂,柳的来访,复苏了钱谦益重新"建功立业"的雄心,二人顿成知音,结为夫妻。钱出山后政治上得不到施展,十分痛苦。他一面在柳面前强作乐观,一面加紧在上层周旋,企图通过谋取相位而后实现抱负。为此,他眼睁睁看着董小婉被迫入宫而不敢力阻,这使柳如是十分失望。南明小朝廷终于土崩瓦解。溃逃前夜,钱谦益意外被任命为代理首辅。董小婉含冤而死,这一切使钱感到震惊,他检点了自己一生怀才不遇却又患得患失的名士心态。最后,柳如是在精神偶像被破碎后慷慨殉节。钱谦益在郑妥娘等歌妓敦促下,为了保全金陵十万百姓的身家性命,痛"献城"。该剧由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于1991年2月15日,首演于宛平剧院。《文汇报》发表文章评论,陈西汀撰文赞为"脱尽女儿脂粉气"。《上海文化艺术报》邀请文艺界人士进行了专题讨论。同年,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联合拍摄成4集越剧电视剧,剧名改为《秦淮烟云》。由史济华饰钱谦益、单仰萍饰柳如是。电视剧出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在说白上用普通话配音。

历史剧《光绪皇帝》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背景,通过光绪与珍妃的爱情描写和康有为、翁同和等人主张变法、反对投降,同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反映了近代史上一场变革与守旧的尖锐的斗争。该剧取材于《瀛台泣血记》、《御香飘缈录》、《清宫琐记》、《慈禧太后演义》等资料,并参考了话剧《清宫怨》、《清宫外史》等编写而成,由红枫编剧,卓云、孔敏导演,贺孝忠作曲,梁音配器,朱一秋布景设计,张坚安服装设计,陈培造型设计,王世袭技导。毕春芳饰光绪、朱祝芬饰珍妃、魏兰芳饰慈禧、陈金莲饰翁同和、潘笑笑饰李连英。1981年2月,静安越剧团演出于美琪大戏院,满座1月,后移至共舞台续演1月。上海戏剧家协会为该剧召开了座谈会,受到了历史学家和戏剧界专家的好评。

《血染深宫》由李莉编剧,原名《深宫怨》,曾发表于1988年《剧本》2月号,

写南宋高宗帝赵构之母自北归来,谓赵构之妹媛媛公主已死于金邦。不料媛媛前来求见赵构,经大理寺审辨确认,赵构接报甚喜。然太后却认为这是民女假冒,欲置死媛媛。几经周折,兄妹终于相认,赵构方知母后早已下嫁金将。但为保体面,巩固皇座,赵构不惜违悖人伦之情,亲刃媛媛,迫太后自尽。1989年春,经修改后由上海越剧院三团投排,5月9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导演胡越、作曲刘如曾、副导演兼技导方云、布景设计顾大良、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造型设计指导陈利华、服装造型设计张豫美。赵志刚饰赵构、孙智君饰赵媛媛、胡敏华饰韦太后、史济华饰王洪、许杰饰韩斌。国庆节赴宁参加中国艺术节华东片(南京)演出,并获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和文化部、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1988年--1989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新编历史剧《魂断铜雀台》由言秋士编剧,胡越导演,写东汉末年,曹植与袁绍媳甄洛邂逅于战乱中,一见钟情。曹操打败袁绍,得甄洛,曹操与长子曹丕皆艳羡甄洛美貌,欲占有。曹操于铜雀台大宴群僚,甄洛巧妙地打消了曹操纳她的欲望,却落入了曹丕的圈套,并促使曹操将崔琰侄女许给曹植,把甄洛再嫁曹丕。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称帝,欲害曹植,曹植虽"七步诗"幸免于死,但被贬谪到遥远的封地雍丘,甄洛也因触怒曹丕而被赐死。该剧由上海越剧院一团排演,1991年12月,首演于美琪大戏院,苏进邹、庄德义作曲,崔可迪美术设计,蒋鉴明、周银根灯光设计,孙志贤、黄耘英服装、造型设计,沈于兰饰曹植、华怡青饰甄洛、汪秀月饰曹丕、王金萍饰曹操。该剧在导演手法上有引人瞩目的创新。原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胡导教授在《上海戏剧》1992年第三期著文评论,以"为越剧'写意'样式的开拓增辉添彩"为题,赞赏"全剧导演处理很不一般","为越剧审美作了一种开拓"。该剧已由上海录像公司摄制成电视剧,1993年,获第八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二等奖。1996年,该剧重新加工,改名《曹植与甄洛》,由赵志刚饰曹植,单仰萍饰甄洛,许杰饰曹丕,张承好饰曹操。

四、男女合演闯新路

1980年,上海越剧院74届学员毕业,成立三团,实行男女合演,主要男演员有赵志刚、许杰、张承好等。1985年,上海越剧院机构调整,男女合演的一团撤消,只剩下以赵志刚为主的三团,排演了多出男女合演的古装剧和现代剧。

1986年,由许杰主演的根据莎士比亚喜剧改编的越剧《第十二夜》参加上海市第三届戏剧节获得优秀演出奖,在首届中国莎剧节上演出,也获得好评。该剧由周水荷改编,胡伟民导演,沈利群作曲,龚国泰配器,唱腔设计沈利群、苏进邹、史济华、陈钧,技导刘永珍、赵国华。许杰饰奥西诺、孙智君饰薇奥拉、连玉烨饰奥丽维亚、张承好饰西巴斯辛、史济华饰马伏里奥、。1986年2月,首演于上海市第三届戏剧节,获得优秀演出奖、导演奖、布景设计奖、灯光设计奖、道具制作奖、化装造型奖,史济华获配角奖。同时获得上海市14个新闻单位文艺记者为该届戏剧节设立的"花冠奖",计有:全剧获"探索奖"、导演胡伟民获创作奖、演员史济华获演员奖、孙智君获新人奖。是年秋,赴北京演出,获专家赞赏。

1989年,由赵志刚主演的古装历史剧《血染深宫》获上海市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在同年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华东片演出,也受到好评。1994年,由赵志刚主演的根据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王子复仇记》首演于人民大舞台。该剧在艺术上处理成中国古代的宫廷斗争故事。由袁雪芬、荣广润任艺术顾问,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苏乐慈,作曲刘如曾、苏进邹,唱腔设计陈钧,舞美设计崔可迪,复排舞美设计杨楚之,灯光设计朱光武,服装造型设计莫小敏。赵志刚饰王子,史济华饰国王,孙智君饰王后,华怡青饰雷莉亚,张国华饰雷大人,张承好饰雷将军。该剧参加 '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情关注,普遍认为该剧拓宽了越剧题材,特别是赵志刚的表演有所突破,成功创造了一个刚柔相济、内心复杂的王子形象;也引起某些不同看法的争论。中外莎学专家反响强烈,给予高度评价。台湾国家剧院评议委员、副教授丁洪哲特地致函剧团,认为该剧演出"无论剧本之改编与词曲,舞台处理,堪称融合中西剧种之典范,已达国际水平"。加拿大出版的中文报《世界周刊》(560期)上,刊登介绍莎剧节的长篇文章中认为,该剧"完全改成中国式的宫廷服装,唱词,也经过变换成中国式,加上舞台布景之变换,干冰、灯光之配合,第一幕国王鬼魂之声音自幕后传出,立即吸引了观众。及后戏中串戏,以及比剑打斗之动作生动逼真,不亚于银幕之武侠片,致中外人士一致鼓掌叫好,门外黄牛票还不易买到,是此次剧展中最受人欢迎的一"。

赵志刚除获得白玉兰奖外,还在全市青年会演中和电台、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和地区性的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中,多次摘冠,并于1992年获得中国唱片公司"金唱片奖"。中年男演员史济华也曾获得首届白玉兰奖,张国华获得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中年演员奖,青年演员许杰也在全市青年会演和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演员大奖赛中得过奖。相较以前而言,越剧男演员至此已逐渐为观众所接收。

九十年代末,越剧的男女合演在一度辉煌后,再度陷入尴尬境地,随着整个戏曲的不景气和滑坡,加之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青年男演员改行他去,大部分中年男演员下岗退休,越剧男女合演困难重重,在浙江越剧院的新创剧目《孔乙己》和上海越剧院的新版本《红楼梦》中,男女混演再度出现。

五、二度创作的新发展

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越剧的二度创作观念、舞台处理手法变得更为多样化,一些导演在尊重过去创造的艺术成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前提下,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在国内外戏剧趋向写意戏剧这一潮流的影响下,力图突破越剧惯用的四堵墙的演出样式,淡化写实因素,强化写意成分,做到更高层次上的写意与写实的相结合。通过整体舞台处理,揭示、传达人物的主观世界,用强烈的感情撞击观众的心灵,让舞台装置、灯光更多地发挥艺术语汇的作用,使演出更为鲜明地体现出导演的艺术风格。

新探索的一个特征,是力求舞台表演得更为自由,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在景的运用上,排除或弱化有具体含义的指代性、再现性因素,与灯光配合,强调表现性作用。1982年,《汉文皇后》的舞美设计(苏石风、顾大良设计布景,金长烈设计灯光,胡越导演),接受了莱因哈特对中国戏曲用景的建议:"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不用景,只要有灯光威力就行;否则要用景也只用中性的。"采用了三块屏幕式的中性景片,以及各种色光的投射来营造以写意传神为主旨的戏剧表演气氛,其布景设计在布拉格国际美术设计展览上,荣获"中国民族设计奖"。灯光的运用被专家盛赞为"越剧史上第一次辉"。

新探索的另一特征,是调动各种艺术元素营造诗化的意境,追求时空的自由流动感。比如1989年的《血染深宫》,不要求用实景去再现江边、宫廷、狱中、花园等具体的环境、地点,而是强调表现人与人的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氛围、以及人的心理需要,舞美设计以枫叶构成景的主题并贯串全剧。该剧在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时,评论界称导演"胡越的舞台构思处理,是有创造、有才华的,难就难在有意境,好也好在有意境。"

新探索的第三个特征,是在演出样式方面,努力从深层次上开掘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避免写实处理,充分运用写意的手法。如1991年排演的《魂断铜雀台》一剧,导演胡越在"惜别"的处理中,大胆采用传统戏曲"上马"和"骑马"的身段,通过曹植与甄洛一段优美的双人舞,表现二人同策一"马"的情景和一见钟情的喜悦"两地相思"则采用了异地同台的写意处理,打破空间界限,配合灯光、音乐,在传统手法中赋予现代审美情趣。

六、掌握新的传播媒介

越剧利用报纸、广播做剧目宣传、戏票预定的,在建国前就已经很为盛行。而解放后摄制的一些优秀的越剧电影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更是把越剧进一步推向的全国,大大加速了它的发展和传播。电视成为强势媒体后,越剧也找到了一条新的传播道路,一批批的越剧节目、戏曲电视剧、专题片涌现,为越剧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资料。

除摄制了《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沙漠王子》、《西厢记》、《汉文皇后》、《李娃传》等一批越剧戏曲电视剧外,一些老艺术家的艺术表演集锦也被拍摄整理下来,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为青年演员的艺术学习提供了第一手教材。这其中有1991年由上海电视台、上海越剧院联合摄制的《范瑞娟表演艺术》3集、《张桂凤艺术集锦》6集,1992年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徐玉兰艺术集锦》8集,1997年上海电视台摄制范派表演艺术集萃《余音袅袅绕梁来》3集(由各地翻拍拍弟子演出)等。1995年,国内首家以戏剧为专业的电视频道--上海有线电视台戏剧频道开播,9月起,《漫游戏曲殿堂》栏目,连续播出《越剧艺术》电视专题片17集,由高义龙、李梅云撰稿,方亚芬、赵志刚担任主持人。电视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越剧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90年代末21世纪初,新兴的网络文化又对越剧产生影响,各地官办及民办的越剧网站不断涌现,既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越剧观众汇聚期间,也正日益受到专业剧团的重视。发达的现代媒体,是宣传戏曲艺术的有力工具,广播电视的普及,使原本只能在舞台上才得一见的戏曲表演走进了千家万沪。而因特网的出现,则更彻底地打破了国界、地界的限制,使艺术得以更为普遍地传播。加之网络独特的时效交际效果,使得演出者与观看者的观点互动交流便得更为简单和直观。观众通过网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喜爱的剧团、演员的最新动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专业艺术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虚拟世界时时在私人空间不被打扰的前提下与观众保持最直接的联系,听到在大幕背后无法听到的声音。网络世界里汇聚了一批有见地、有活力的年轻戏曲观众,他们的参与也为如今正处于低谷中的戏曲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七、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

1994年春,上海越剧院委托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越剧演员班。在上海、浙江两地招收了29名初中毕业的学员,称"越大班"。其中男生10名,女生19名,年龄均为14岁至16足岁,学制4年,于9月1日开学。陈承秉任越剧科科长,专业教师有沈于兰、张月芳、薛桂珍、卢成惠、杨同时、张森兴、王元培等。1995年夏,又在上海、浙江两地招收了37名学员,其中演员班女生24名,称"越小班",音乐班13名,学生来源系小学高年级及初中低年级学生,9月1日入学,学制为6年。学员开设专业课和文化课,每学期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越大班于1998年毕业,进入上海越剧院参加实习演出,为了锻炼青年演员,上海越剧院组织这批学员赴最困难的地方演出,在舞台上给学员们以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班学员进入越剧院后,排演了《何文秀》、《桃李梅》、《花中君子》等传统剧目,也参与了上海越剧院一些新创剧目的演出,涌现出王清等一批较为优秀的青年新秀,在全国一些青年越剧演员大赛中屡次得奖,受到观众好评。

2000年,上海戏曲学校再次招收越剧班学员,培养新世纪的越剧人才。

八、大步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越剧进一步走向世界。

1990年1月21日到2月14日,应欧洲5国华侨组织的邀请,上海越剧院范瑞娟、吕瑞英、张桂凤、陆梅英4位演员,带《打金枝》一剧,参加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的"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赴联邦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的十余个城市演出。共演出20场,受到侨胞和外国友人的热诚欢迎。12月7日到1991年1月12日,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一行50人,应泰国正大集团邀请,赴泰国进行商业性演出。姚瑜任团长,宋玉华任副团长,徐玉兰、王文娟任艺术指导。携带剧目有《红楼梦》、《皇帝与村姑》、《追鱼》、《孟丽君》、《碧玉簪》等。在曼谷朱拉大学礼堂共演出27场,观众4万多人次。泰国皇储妃、总理差猜上将、前任外长实特·沙域诗拉上将和中国驻泰大使季世淳等,观看了演出。

1994年5月9日到22日,由台湾传大艺术事业有限公司主办,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一行65人,在名誉团长袁雪芬、团长卫震华率领下,赴台湾演出。徐玉兰、王文娟任艺术顾问,主要演员有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陈颖、胡敏华、章海灵、郑国凤等。11日至16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7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真假驸马》、《莲花女传奇》及一台折子戏。徐玉兰、王文娟演了2场《孟丽君·游上林》,其中为捐助"千岛湖事件"受难台胞家属义演了1场。18日至21日,先后在台中、台南、高雄、中坜演出《红楼梦》。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995年3月14日到4月6日,为祝贺中泰建交20周年,由泰国农村发展慈善基金会主办,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应泰国正大集团之邀,赴泰国曼谷演出16场(其中义演2场)。剧目有《追鱼》、《真假驸马》、《桃李梅》、《莲花女传奇》、《紫玉钗》、《红楼梦》等6台大戏。团长丁志愿、副团长薛允璜,主要演员有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陈颖、郑国凤、胡敏华等。

越剧要创自己的民族品牌,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今天,越剧正以她新的姿态,大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剧走向世界,有三个较为有利的因素。一是越剧在世界上的影响较为广泛,世界各地的越剧爱好者众多,特别是建国后一些新摄制的越剧电影在各地播出,一些优秀的剧团演员赴世界各国演出,为越剧播撒了种子,使各地人民了解了越剧艺术,并逐渐喜爱上越剧艺术。二是越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各种艺术表现样式的给养不断自我补充,所以她的舞台表现方式其实是比较现代的,较为容易被现代观众,甚至是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国外观众所接受。越剧又是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剧种,有能力去调节自己,适应不同文化的欣赏需要。三是越剧汇聚了一批极有事业感和创作欲望的艺术家,特别是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艺术人才,见多识广,眼光深远,没有把自己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方寸舞台上,他们都有这样的意识和责任感,要为越剧打世界品牌,走出国门,推向世界。

 

点击搜索与:中国越剧 中国戏曲 越剧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