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古典园林文化:》亭话-园林记趣

亭话-园林记趣


亭话园林记趣

亭,古人云:“亭者,停也。”停即停止之意,止含有休息的意思。作为我国的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最早的“亭”,是建于驿站旁、道路边的一种供旅人休息的建筑物,尔后又成为秦汉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作为一种开敞式的小型建筑,加上它的供人休闲的文化属性,后来被造园家引入园林,作为配景的一种主要点缀物,以丰富园内空间布局,从而成为园林中风格独特的观赏点和重要景观之一。

园林中间的亭的造型,以平面为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为多见,也有三角形、扇形、缺角形、梅花形、海棠形等造型。这大致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几何形和自然形。

方亭,构造简单,朴素大方,有歇山、攒尖两式。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怡园的金粟亭,沧浪亭的“沧浪亭”。

长方亭,通常为三小间,亭柱多呈方形,外观质朴轻快,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和怡园的“四时潇洒亭”。

六角亭,也比较多见,又名“六角攒尖”,有六根圆柱,单檐的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西园的“湖心亭”是重檐结构。

八角亭,往往是大型的八柱亭,有单檐、双檐两式,如拙政园的“塔影亭”,天平山的“御碑亭”。

圭角平面亭,结构较为复杂,如留园的“至乐亭”,天平山的“白云亭”(平面是两个方形平面的组合)。

圆形亭,体型较小,顶部尖瓦,结构复杂,秀丽精致,拙政园的“笠亭”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半亭,顾名思义就是半座方亭或多角形亭,常常附建于两边长廊或靠墙垣的一面,虽占空间不多,但在发挥亭的功能之余,又让人有含蓄不尽之感。如拙政园的“别有洞天亭”和狮子林的“真趣亭”、扇亭,是半亭的特殊形式,平面屋面均似折扇,多造于景区转角处,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和狮子林的“扇亭”,玲珑精致,享有美誉。

海棠花形等颇为别致造型的亭,如环秀山庄的海棠亭,梅花形平面的有邓尉山的梅花亭。

此外,还可以从亭的立面造型来欣赏亭的顶盖。顶盖样式以攒尖顶、歇山顶为多见,也有的采用卷棚式等。就攒尖顶里可有圆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与八角攒尖等区别。亭盖又有单檐、重檐之分,单檐者轻盈,重檐者庄重。单檐方亭常为四柱或十二柱式,六角亭为六柱、八角形为八柱,圆亭的立柱数不限。重檐方亭可多至十六柱,六角、八角的立柱数为单檐的两倍。亭的立柱的高度与亭盖的高度的不同比例,构成了亭的不同的艺术美。

中国之亭,大致有如下方面的功能:

政治。这种现象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很是特别。这一功能,在前面已经叙述。

观兵。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记,宋代有“观兵亭在环县外古教场。宋种世衡建,以阅兵”。这是亭的军事功能。

讲学。古时河北保定府有北海亭。据《陕西通志?西安府》云:“绿野亭在武功县南一里。宋张子厚讲学之所。子厚与武功簿张子甫善,故县中子弟从子厚游,因建此亭。明杨一清督学关中,改为绿野书院。”而西安府太液亭,亦为讲学之所,“蓬莱殿后有含凉殿、太液池、太液亭。穆宗时,令侍讲韦处厚等入此亭讲《诗》、《尚书》”。

收藏。筑亭以收藏文物。《江南通志?镇江府》:“宝墨亭在府西北,以贮王奂之所集右军书、陀罗尼经及华阳直逸《瘗鹤铭》。”

避暑。《山堂肆考》云:“平乐府仙宫岭有翔风亭,宋邹浩建,以为避暑之所。”

观瞻。《山堂肆考》云:“衡州府治西有望岳亭,唐采访使韦虚舟建。以其东望清湘,北瞻碧岳,因以名亭。”

迎饯。《山堂肆考》:“折柳亭在金陵城上,赏心亭下。宋张咏建。为饯送之所”。《江南通志?扬州府》云:“南丽亭在府南门外。宋元丰七年,诏京东淮南筑高丽馆以待朝贡之使。绍兴三十一年,向子固重建,扁其门日南浦,亭日腾云,为迎饯之所。”

游宴。《畿辅通志》:“王渊亭在府内玉渊潭,俗呼百官厅。元士大夫休暇游宴之所。”《河南通志?汝州》记载有:“修禊亭在鲁山县。唐欧阳詹为令,以三月三日集僚吏禊饮于此。”

祭祀。据《畿辅通志》云:春露亭在新乐县南四十里孔村。元祭酒苏天爵先垄在焉,因建亭为祭祖之所。”

贮水。《山东通志》说,在古时兖州,有义浆亭“在平阴县南二十里。金大定间,邑人任翁作亭,贮水以济渴者”。《广东通志》又称止渴亭“煮茶施众”。

流觞。《浙江通志?金华府》:“涵碧亭有二:一在州衙甘露寺亭北,宋绍兴十三年,知州周纲重建。一在东阳县南五里昆山下,唐宝历二年,知县丁兴宗建。下穿方地,刻石作双鱼,引水贯其中,以为流觞之所。唐刘禹锡有诗,罗隐有记焉。”

待渡。《广东通志?惠州府》:“丰济亭在兴宁县南三里,萧瓒造。为行人待渡之所。”

遮雨。《广东通志?广州志》:“余莫亭在朝台,唐刺史李毗建。凡使客舟楫避风雨者,皆泊此。”

风水。《福建通志?建宁府》:“黄亭在丰阳里。宋时建亭,以黄石取土克水之义。”石属土,土色黄,放建黄石之亭,在阴阳五行中,土克水。在此建亭,以镇风水耳。

象征。一是人格象征。《广东通志》称雷州有十贤亭。“咸淳九年郡守虞应龙建立,以祀寇准、苏轼、苏辙、赵鼎、李纲、王叟、胡铨、秦观、李光、任伯雨。”二是观念象征。《山堂肆考》称古代有六劝亭,“在宁国府东南。宋治平初,县令周景贤建。作文劝民,其条有六:行孝悌、务农桑、向儒学、兴廉逊、崇信行、近医药”。三是宗教意蕴象征。《齐东野语》:张?“尝于南湖园作驾霄亭于四古松间,以巨铁纟瓦悬之空半,而羁之松身。当风月清夜,与客梯登之,飘摇云表,真有挟飞仙溯紫清之意”。

审美。苏州有沧浪亭,并以此亭命名所在之园。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筑于土山之上,具英姿临风之美,且以“沧浪”为名,情系放归于自然之意,让人当有闲适的审美情调。

雅集。最著名者,为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有“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雅趣。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言此亭筑于林壑优美之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放生。《放鹤亭记》,说云龙山人张君“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因此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心’,“或立于陂地,或翔于云表”,“故名之曰放鹤亭”。《易》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亭则寓“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的深意。

亭在园林中的美学性格,表现在:构景。亭作为一种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构景的重要手段。亭在园林景观中是颇为活跃、空灵的一个审美因素;凭眺。亭本身是一个美的景观与审美对象。同时,又是一个审美出发点。在亭里,让人凭眺湖光山色、园林美景。苏州古亭,折射出苏州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而当人们达到因亭而悟禅的境界时,则更叹服我国劳动人民的无比智慧了。

 

《苏州日报》 

点击搜索与:亭话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