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昆曲艺术:》云岩塔下少长咸集——第五届虎丘曲会侧记-喜春来·曲讯

云岩塔下少长咸集——第五届虎丘曲会侧记-喜春来·曲讯


云岩塔下少长咸集——第五届虎丘曲会侧记喜春来·曲讯

11月6日,云岩寺塔下,笙笛清脆,歌声悠扬。数百曲友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会——虎丘曲会。少长咸集,曲友们对昆曲各有各的欣赏。

年轻人眼中的昆曲:不是流行照样美妙

来自香港教育学院螺屏昆曲社的1名学生,以极其优雅的嗓音演唱了曲目《月儿高?白居易诗词》、《关山月?李白诗》,据黄迪雅和陈凯欣等同学介绍,他们在苏大教授周秦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学习昆曲一个多月了,与香港流行的越剧相比,他们觉得昆曲更加的优美,更有文化内涵。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三年级京昆专业的学生肖向平一曲《迎像》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跟时下的年轻人一样,刚进大学时他热爱的是流行音乐,但是后来一曲昆曲《占花魁》,就把他吸引了进来,他以前从来不知道昆曲是这么的优美,他深深地热爱了,并且成为了上海昆曲联谊会的会员。虽然他以后不一定会成为专业的昆曲演员,但他表示一定会继续地去喜爱、关注和支持。此次的虎丘曲会是大家很好的一个交流的平台。

年长者眼中的昆曲:修身养性使人长寿

满头银丝而精神矍铄的蔡宾秋女士唱了一曲《阳关?解三醒》,其清亮的声音博得满堂喝彩,令人难以相信她已是92岁高龄。她自己说:“唱昆曲能使人长寿。”曲友中确有许多年高而体健者。来自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傅润森老人已经82岁的高龄,对很多的戏曲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说此次来苏州参加虎丘曲会是“朝圣”来了。此次他已经是第二次参加虎丘曲会,他对曲友说:“平时我走路都是小碎步,到了虎丘,走路都是迈大步。”他在曲会上表演的是弹词《一枝花》。傅先生说他比较喜欢南昆,因为正宗,其它各地的昆曲都根据当地的语言有所改变,不像苏昆那么原汁原味。

86岁的高龄、来自昆山的老人高慰伯从小学的就是堂名,8岁开始唱昆曲,早年曾经在南京的戏校任教,大多数“继”字辈和“承”字辈的演员都曾经是他的学生,他手中的一支笛子是清代的,已经传了数代,而从他父亲传给他到现在陪伴他已有75年。平常的笛子一般可以吹2个调,而他的这支笛子可以吹7个调,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外国人眼中的昆曲:美妙的艺术无国界

来自澳洲邦德大学的三位交流生对昆曲也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在一堆观众中显得极其的引人注目。他们虽然学的是经济法律……他们虽然不会中文,也听不懂在唱些什么,但是优美的曲调,神秘的气息,具有东方风情的音乐还是让他们极其的喜爱。其中一位1岁的大男孩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叫唐勇强。

还有两位来自韩国的朋友,一位是汉城大学的博士生金小姐,一位是泉北大学的教授郑元祉,他们都为昆曲的优美曲调所迷醉。郑教授说,他对一切古老的美好的艺术感兴趣,1974年在韩国外国语大学时学的是中文,接触汉学已有30年,专攻元代神仙道化剧。

资料:虎丘曲会

明清两朝,每逢中秋佳节,各地曲家文人以及姑苏平民百姓云集虎丘,仰首皓月,击节弦歌,吟咏昆曲,此起彼伏,欢娱通宵。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一文中曾作生动描述。

1987年当时的苏州昆曲研究社长贝祖武等人发起举办。得到文化界老领导钱璎同志和市文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这次曲会是“虎丘曲会”沉寂二百多年后的重现,意义非同小可,影响极大,引起了文化部门和各地曲界的重视。

1988年龙年中秋,沉寂近百年的虎丘曲会得以恢复。在第一次试办的基础上苏沪杭宁扬及京津等地的两百余位曲友及全国部分著名昆剧演员在虎丘山千人石上“同场大曲,丝管繁兴”。100年是历史上曾延续21多年的虎丘曲会首次正式的恢复。是继苏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后,又一次规模较大的昆剧演唱活动,是江、浙、沪等地业余昆剧爱好者的大聚会,二百余名曲友欢聚虎丘万景山庄。101年庆祝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纪念苏州昆曲传习所成立80周年,新世纪的虎丘曲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5家单位的1000多名曲友,从剑池一直密密排到二山门,气势恢弘的合唱,再现历史上曾记载的虎丘曲会盛况。102年10月31日,因雨天在在虎丘“冷香阁”内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女士,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戏剧理论家刘厚生以及各专业昆剧艺术表演团体梅花奖获奖演员等亲临表示祝贺。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为虎丘曲会题名。

103年本次虎丘曲会作为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活动之一,于11月19日拉开帷幕,11月1日虎丘曲会在虎丘新恢复的“西溪环翠”景区进行。 (记者倪晓英 王雅蓉)

 

苏州日报 104年11月8日

点击搜索与:喜春来·曲讯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