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它山堰第三批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鄞县鄞江西侧它山、庙山之间的樟溪与鄞江相接处。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由当时著名的水利家王元暐主持兴建。古时的樟溪因为河床较浅,在多雨季节的流水量又大,故而经常泛滥成灾,而无雨季节时又容易干涸,并且有海水倒灌,咸潮侵蚀土地,危害很大,所以修建它山堰以减轻水害。

它山堰全长134.4米,堰面宽4.8米、高10米,堰体上部全部以长2~3米、宽1.4米、厚0.2~0.35米的条石砌筑而成,左右两边各有石级36级。为了增强堰的泄洪能力,又在堰东的南塘河上,分别建造了乌金、积渎、行春三座矸闸,作为它山堰的辅助设施,以使江河分流,形成了一个以它山堰为总枢纽的引泄完整、滞蓄可靠的水利系统。

它山堰的西侧及北面,另有配套的工程--洪水湾,起阻咸、蓄淡、排涝的作用,还有官池墩、回沙闸等,用来抬高水位、沉淀泥沙、防止淤塞。此外还有测水尺、分水龙舌尖等。

它山堰工程十分浩大,工程设计科学,建造精密。在从建成到现在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灌溉了鄞西20多万亩农田,还把水引入宁波城,供居民生活使用,在中国的水利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山堰从唐代以来,经过历代的多次重修、疏浚,至今仍保存的很完整。新中国建立后,于1975年在都江源头的樟溪上游兴建了一座大型水库,用以滞洪、灌溉,与它山堰水利工程上下配套,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服务。(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它山堰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