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周原遗址-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周原遗址周原遗址第二批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东到武功,西至宝鸡,横跨扶风、歧山二县的大部。

这一地区北倚歧山,南临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根据史书的记载,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前的都城遗址。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丰都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的破坏,遂成废墟,废弃不用。

从1976年开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西北大学考古系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轰动史学界的丰硕成果。现已初步查明,宫殿建筑(或宗庙)的遗址分布在歧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

凤雏的建筑基址坐落在东西宽32.5米、南北长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以门道、前堂、后堂为中轴,东西厢房各有八间,并以回廊相连接,形成了一座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前堂是主体建筑,东西长17.2米、南北宽6.1米,台基上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可推测知道前堂面阔6间,进深3间。房基的四周有陶水管道,构成完备的排水设施,是颇具规模的大型建筑。

在召陈发现了15处大小不等的建筑基址,可能是贵族的住宅。最大者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均用各式的板瓦、筒瓦、半瓦当等覆盖屋顶,瓦上饰有重环纹、绳纹等纹饰,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

在遗址里还发现了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如云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齐家村东的制陶作坊、齐镇东的制铜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业作坊,其中云塘村制骨作坊规模最大,以专制骨器为主。遗址中发现有丰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遗物,还出土铜锯、刀等各种工具,反映出了当时系统庞大的生产规模。

1977年,在凤雏建筑遗址的窖穴内,出土了17万片卜骨和卜甲,其中多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最多者30字。1979年在扶风齐家也发现了5片有字的甲骨,内容主要是记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它方国的关系。周代甲骨卜辞字体较小,笔划纤细,雕刻技术娴熟,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珍贵史料。

周原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出土了大量的窖藏青铜器,这些窖藏和青铜器的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世所罕见。远在西汉、唐、宋的时候,就在此处屡有重大的发现;清代道光帝年间,先后出土了盂鼎、大丰簋、毛公鼎等海内外著名的铜器。二十世纪以来的80年间,共发现了铜器窖藏30多个,出土了铜器1000余件,如1975年董家村一个窖藏出土了铜器37件,其中的卫鼎、卫盉等器物的铭文中,记载了西周中期有关征伐、租田、诉讼等有关的内容,说明了在西周社会已经出现了封建制度的萌芽。

1974年在白村一个窖藏中出土了铜器103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窖藏,这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占74件,少者1字,多者284字,是研究周朝微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周原是一座埋藏极其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必将有更为重大的新发现,也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文物重见天日。(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周原遗址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