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瞿昙寺第二批

瞿昙寺坐落于青海省乐都县南约20公里的山沟内。

瞿昙即乔达摩,是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根据史书和碑志的记载,瞿昙寺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赐寺额为“瞿昙寺”,并命喇嘛三罗藏主持。明永乐年间,朱棣敕封三罗藏的侄子班丹藏卜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发布敕谕,赐予山场、田地、园林、牲畜作为“香粮”,并增修、扩建寺院。洪熙、宣德两代时又加以扩建,遂成为规模宏大的寺院。

寺院背依罗汉山,前临翟昙河,修建在长方形的土筑坛城中,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约有1000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寺院的建筑主要分布于自山门起的中轴线上,有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的建筑,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壁画廊、小钟鼓楼、大钟鼓楼、佛塔、小佛殿、经堂等。整个寺院殿堂林立,建筑高低错落,分布井然有序,气势雄伟,至今仍保留着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

山门是寺院的正门,面宽三间,面积150多平方米,单檐歇山顶,斗拱粗大。前院的左右两侧有两座御制的碑亭。金刚殿是前、中院的分界和过道,面积约11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采用梁柱结构,不用斗拱。瞿昙殿在中院的前部,面积约17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殿的平面布局比较特殊,前檐抱厦三间,左、右、后三面设有暗廊,是比较典型的喇嘛寺院的格局,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建的。

宝光殿位于中院的后部,面积约4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左、右、后三面都砌有砖墙,四面围有明廊。隆国殿在后院,又名大持金刚殿,是全寺最高大、最壮丽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四周设有明廊。殿建在宽大的须弥座台基上,殿前伸出一月台,四周以石栏杆围绕。殿内的墙壁上绘有彩色的巨幅壁画。大钟鼓楼分列于隆国殿前的左右两侧,东西遥相对峙,登楼凭栏远眺,寺内外风光尽收眼底。在瞿昙殿的四角有四座香趣塔,塔高9米,方形座,长、宽各约5米。

壁画廊起自隆国殿的两侧,环绕中后院一周。壁画廊的巨幅彩色壁画,面积约400平方米,堪称瞿昙寺最为珍贵的艺术品。壁画以连环画的方式绘出了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如“善明菩萨在无忧树下降生”、“净饭王新成七宝衣履太子体”、“佛授记一千年后佛法东流华夏”等,虽然历经500多年,但色彩依旧鲜艳夺目,历久如新。壁画里的景物中,日月、星辰、云雨、山川、树木、花卉、人物、禽兽、殿宇、亭台、楼阁、仪仗、车舆等,应有尽有,场面之大,技艺之精,十分罕见,为历史、考古、美术等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瞿昙寺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