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须弥山石窟第二批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55公里的须弥山东麓。

须弥山一语是梵文的音译,是宝山的意思。石窟所在的这一带重峦叠嶂,松柏青翠,流水环绕,景色秀丽。根据石窟的形制和造像的风格来判断,石窟大概始开凿于北魏晚期,经隋、唐陆续开凿而成。根据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重修碑文记载说,唐代称为“景云寺”,明代改称“国光寺”。原有石窟130多窟,并有地面的建筑寺院,现保存较完整的有20多窟,分布在当地群众称为“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的五个山峰之上,蜿蜒长达2公里。

北魏所开凿窟内的佛和菩萨像,额部宽广,脸部瘦削,鼻梁高隆,眉细眼长,唇薄嘴小,头发梳成高耸的螺髻。佛像披着袈裟,而菩萨像则袒露上身,下着曳地的长裙。洞窟的形制带有较浓厚的印度“支提”窟形的特点。

隋代的石窟大多处于窟群的中心或偏南的地带。窟内雕像的陈设,除承袭北朝时一佛二菩萨的配式外,新出现了阿难和迦叶二弟子。有的塔柱下脚雕有吹奏萧、芦笙或弹琵琶、抱箜篌的伎乐人像,有的窟顶雕有飞翔飘舞的飞天。

唐代的石窟布局平面虽然仍是方形的,但中心的塔柱已经消失,不再出现。窟内的佛像大多是盘膝端坐在莲花座上,面相温和安详,手势作说法或召唤的姿式,身着袈裟,衣纹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和质感。

第二窟是须弥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窟,窟内雕有释迦牟尼的坐像,高达25米,双手置膝,双腿下垂,面相丰满,神态威严安详。菩萨像大都是一手抚胸、一手提瓶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头梳高髻或佩戴宝冠,胸前饰串珠璎珞,臂腕佩带环钏,肩上的披帛一直垂到地面,显得十分华贵端庄,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

须弥山石窟中还有多处唐、宋、西夏、金、明各代的题记,明代的碑刻数方,这些都是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传播的重要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须弥山石窟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