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颐和园第一批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海淀区的西苑。

    颐和园有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是世界著名园林景观之一。颐和园初为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兴建的帝王行宫,明代改名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扩建,名清漪园,当时畅春园、圆明园和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称为“三山五国”,而清漪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独占诸园之冠,曾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说。后遭英法联军焚掠,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白银3000万两重建,工程历时十年,竣工后更名为颐和园。慈禧晚年多在园中度过,因此颐和国成为她推行卖国政策的中心,至今园中还可追溯到当时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痕迹。

    颐和园是人工创造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它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个大的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5000亩,其中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湖泊——昆明湖,环绕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约3000余间山水、花木、亭阁桥谢融为一体,和谐自然。

    全园可以概括为勤政、居住、游览三大区域。勤政区,即政治活动区,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包括西侧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慈禧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在此处理政务;居住区在勤政区的西边,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三大庭园为主,用曲折迂回的游廊沟通各大庭院,具有园林的风格,慈禧生前就在这里居住;游览区是全园的主体部分,各种建筑主要分布在万寿山上和昆明湖的四周。

    万寿山前山是全园的精华汇集之处,以中部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及东西两侧的转轮藏、石碑、五方阁、宝云阁等构成中轴线,楼阁依山而建,富有变幻,妙趣横生。佛香阁高41米,为全园的最高点,是统率全园的主景,也是颐和园的象征。在此眺望昆明湖,一眼望去,开阔的湖面一览无余,远处的西山也尽收眼底,雄壮之气顿生。排云殿是慈禧太后举行诞辰庆典的受贺处,具有皇宫的豪华气派。殿内至今还陈设有慈禧七十诞辰时大臣们奉献的寿礼。“排云”二字出自晋郭璞《游仙》诗,诗有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宝云阁是铜铸佛殿,俗称铜亭,高7.55米,重达207吨,造型精美,工艺高超,十分罕见。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是著名的颐和园长廊,又称千步廊,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最长的长廊,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专为生母孝圣皇太后观雪赏景而建的。长廊迂回蜿蜒,如同彩带一般将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联为一体,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逍遥亭分布在长廊之间,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于世,乾隆帝曾令画工到杭州西湖写生,将546幅西湖胜景和8000余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绘于廊上,至今已增至14000余幅。

    昆明湖水面达220公顷,是乾隆帝效仿汉武帝在长安训练水师的昆明湖赐名的。这里碧波浩渺,绿柳成荫,分散在湖面上的大小岛屿上建有诸多亭台楼阁,构成蓬莱仙岛的意境。西堤六桥是仿杭州西湖的苏白二堤设计的,颇似江南的风光。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的十七孔桥,状若长虹卧波,桥栏望柱上共雕有石狮540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当年慈禧太后经常在昆明湖上泛舟赏景,她还装扮成渔妇,命后妃和宫女扮装成渔女,李莲英扮装成艄公,游湖摄影,照片保存至今。毛泽东有“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的著名诗句。

    长廊西端附近的湖中有一座巨石雕成的石舫,舫长36米,名清晏舫,旧时农历的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陪伴母亲孝圣皇太后在这里放生鱼虾。清晏舫原来是中式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太后后来把它改建成西式舱楼。舫体的两侧设置有两个机舱,舱内陈设有西式的桌椅、餐具,慈禧曾在舫内进早餐和夜宵。

    被誉为“园中之园”的谐趣园,在颐和园的东北角,是仿照江南名园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造的,它以琳麋精巧,自成格局著称。乾隆曾为惠山园题字“一亭一径,足谐奇趣”,此园因此而得名“谐趣园”,慈禧太后常在园中观鱼垂钓。园中楼台廊桥,错落有致,花草、树木、松竹参差相间。园西北部的玉琴峡,沿后湖溪水环流而下,潺潺淙淙,犹如琴声,由此而得名“玉琴峡”。峡谷内巨石嶙峋,青藤缠绕其间。全园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景色,人称“移天缩地自江南”。 万寿山的北麓是后山、后湖,湖面随山势曲折婉蜒,忽宽忽窄,分成六个小湖,统称苏州河。河的两岸山路盘旋,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深邃,与前山、前湖的壮丽豪华气势恰成对比,别有一番风趣。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迫使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根据优待皇室的条件,颐和园被划为博仪的私产。1914年曾作为皇室私产售票开放,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颐和园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