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天坛-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天坛第一批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方向、天桥大街以东。

    天坛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天祈谷,改名天坛。

    天坛位于现在北京城区的南部稍偏东。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祭祖天地之神均在国都的郊外举行,史书称为“郊祀”,郊祀在中国古代历来都是最盛大的典仪,汉唐以来就更为隆重,正史称“国之大者在祀,祖之大者在郊”。明永乐皇帝以后,皇帝每年亲临天坛三次:正月上辛日至祈年殿举行把谷礼,祈祷皇天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至圜丘坛举行典礼,为五谷祈求膏雨;冬至至圜丘坛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业已丰登。在大祭的时候,主祭皇天上帝,配祀帝王的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之神。古代的封建帝王自称是“皇天之子”即“天子”,受“天命”而主宰人间,因此,郊祀也是皇帝借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说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寰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丹陛桥相连。圜丘坛在南部,是祭天的地方,主要有圜丘、皇穹宇等建筑;祈谷坛在北部,是祈谷的地方,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建筑。

    圜丘坛又称祭天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一个三层汉白玉雕砌的圆台,坛面、栏板、栏柱均为艾叶青石雕成。中国古代把单数称之“阳数”,阳代表天;把双数称之“阴数”,阴代表地,所以作为祭天的圜丘坛,绝对不能违犯帝王的“天数”,一切数字均为阳数,因此,三层台面的直径分别为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总和是四十五丈,取“九五”两个阳数,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祥瑞之兆,建筑设计十分的考究。台基堆砌九层石板,取“上天九重”之意,甚至于台四周的石栏也为阳数。坛台中心嵌着一个圆形石板,称为太极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四周就会起回音,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呼百应”,过去的皇帝为了欺蒙世人,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实际上是声波受阻后的回音,今天听来觉得十分好笑。

    圜丘台正北是供奉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皇穹宇,其正殿为单檐圆形亭式殿堂,以此象征天象;鎏金宝顶,碧蓝色琉璃瓦盖顶;殿内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支撑着巨大的殿顶,天花藻井层层内收,构造十分精巧别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杰作;东西有殿房各五间。殿外以圆形高墙围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为天坛的著名奇观。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十二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游人立于其下,顿能觉到大殿仿佛高耸云端,巍峨气势顿现。若再拾阶登临坛台,极目远眺,青松绿柏,满眼绿色,让人觉得仿佛置身于天宫仙境之中。

    斋宫在西天门内,皇帝祭天前三天在这里沐浴斋戒。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相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的名相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大祭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天坛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