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石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第一批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50公里处、黄河北岸的积石山中。

    炳灵在藏语中是“十万佛”之意。炳灵寺石窟有上、下二寺,分布在南北2公里长的峭壁上,濒临黄河,地势险要。石窟开凿于西秦的建弘元年(420年),第169窟中有当时的墨书题记,这是全国石窟中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题记。此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各代都有程度不等的新窟营建。炳灵寺石窟现存窟34个,龛149个,大小石雕像694身,泥塑像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塑像大者27米,小者仅20多厘米,唐代的作品约占三分之二。另有一座石雕的方塔,四座泥塑塔。

    炳灵寺最大的洞窟是169窟和172窟,高达40多米。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曾有记载:“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二窟开凿在离地面六、七十米的悬崖绝壁上,沿三转五回盘旋而上的栈道天梯可以到达二窟。西秦时开凿的169窟塑造了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北壁正中的大立佛的形象,造型概括、手法简练、比例谐调。该窟南壁的大立佛,眉目俊秀,衣纹线条简单流畅,衣服下面的肌肤依稀可见。171龛是唐代的弥勒佛大像龛,依山开凿雕刻,高达27米,原来是石胎泥塑,现在泥塑部分早已经毁坏,虽不能看到它完整的体貌,但仍保存着唐代造像面型丰满、比例匀称的特征。这样巨大的雕塑,没有高超的艺术技法是很难实现的。

    炳灵寺的壁画保存到现在的,虽然数量较少,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建筑艺术,这也正是炳灵寺壁画的重要价值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形象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的形象。壁画用遒劲的线条表现了云鬓叉髻、披巾飘带、盛装打扮的妇女的形象。还有两幅维摩诘图,一幅描绘了菩萨装的维摩诘居士卧病在帷帐内,手扶床沿奋力欲起和张口雄辩的模样;另一幅描绘了菩萨装的维摩诘侍立在释迦牟尼佛的一侧的情形。

    隋、唐的壁画,由于元、明以来密宗画的刷新和重制,保存下来的不多。隋代壁画主要是8窟南北壁的供养菩萨画像,姿态生动,神情各异。元、明两代的壁画比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层的元代佛教故事画,3窟南壁元代的八臂观音和168窟南壁的明代八臂观音,以及172窟木阁上的明代木版画涅槃。这些壁画虽然都是以密宗为内容的,但是其绘画的技法却仍然继承了唐宋的传统,线条圆润严谨,使用浓重热烈的色彩来装饰。1964年在窟前修建了一道20多米高,2米宽,长350米的石坝,更好地保护了下寺的全部石窟群。今天我们可以乘游艇从刘家峡水库大坝内前往,可直达窟前。(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炳灵寺石窟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