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第一批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城南约12公里处。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石窟所在地两山相峙,伊水向北流经此地,远望石窟如阙,故而古名“伊阙”。石窟分布在河岸的峭壁上,南北长约1公里,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多年,从五代到清代也有少数的雕凿,其中北魏窟龛占三分之一,唐代窟龛占三分之二。现存主要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东山看经寺等,共有窟龛2100个,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方,大小造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仅2厘米。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洞窟,开凿于公元493年。窟内的两壁镌刻着三列佛龛,拱额和佛像的背光图案丰富多彩。供养人像神态虔诚而持重,衣纹富有动感。此外还有众多的造像题记,更是琳琅满目,书法质朴古拙,“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即在此洞内,是研究书法艺术难得的珍品。

    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后开凿的宾阳洞,是北魏洞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开凿于景明元年(500年),正光四年(523年)建成,前后历时二十四年,用工80万个。窟内有释迦牟尼像,高8.4米,两侧分立二弟子和二菩萨像,是典型的五尊像组合造型。造像的面容清秀,衣纹折叠规整,有厚度,明显地体现了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顶部雕有莲花宝盖和飘逸自如的飞天。洞壁上遍刻大型浮雕,内容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阁》、《十神王像》四层画面。《帝后礼佛图》已于1945年被盗运往美国,现在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具有北魏晚期艺术风格的药方洞,因为洞内镌刻了治疗疟疾、胃病、心疼、瘟疫等病症的140多种疾病的药方而命名为药方洞,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石窟,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由武则天捐脂粉钱二万贯而建成。窟龛南北宽36米,深41米,主像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头部达4米,耳朵长1.9米。佛像身披袈裟,面容丰腴,修眉长目,嘴角微翘,神态端庄持重。两旁立有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的佛像9尊,各具姿态,栩翊如生:弟子迦叶严谨睿智,阿难恭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则威武刚健,英气十足。这组石窟的雕刻艺术技法精湛,水平很高,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集世俗化和民族化于一体,完全摆脱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外来的影响,到了盛唐时期,石窟的造像更是神采四溢,疏朗奔放,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中的佼佼者,体现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国家文物局)

 

点击搜索与:龙门石窟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