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我们的世界级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峨眉山概况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遗产,峨眉山概况峨眉山-乐山大佛


概况世界遗产,峨眉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概况 | 时间: 2004-06-23  |

中文名称: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英文名称: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

编号: 200-016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峨眉山位于我国四川省的中南部,距成都约一百六十公里,在峨眉山市西南七公里处,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峨眉山的自然景观雄秀神奇,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特别是地处世界生物区系的结合和过渡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同时,峨眉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具有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近二千年来,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创造和积累了以佛教为主要特征的丰富文化遗产。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具有非常高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价值。

峨眉山弯曲柔美的山体轮廓犹如少女的面容和修眉,于是人们很早便称它为“峨眉”。纵横200余公里的峨眉山,与“亚洲脊梁”昆仑山的支脉邛峡山相连。峨眉全山由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山组成,而大峨山就是今日人们通常所说的“峨眉山”。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于中国名山之首。雄: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平地而起,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相对高差2600米,与五岳中最高的华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米,所以历代称之为“高凌五岳”。秀: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生态要素交汇地区,植物垂直带谱分布明显,植物种类繁多,类型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达87%以上,不可不谓之秀丽。神奇: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笼罩在一片神圣浓郁的宗教气氛之中。历史上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庙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在中国名山中实为首屈一指。峨眉山奇特的天象景观如金顶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灯、朝晖、晚霞,以及雷洞烟云、洪椿晓雨、大坪霁雪、雨湘雾湘等,千变万化,绚丽多彩。

峨眉山动植物资源丰富,且保存完好。峨眉山的植物区系处于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和中国—日本亚区过渡地带,多种自然要素交汇,生物种类丰富,稀有品种繁多。这里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从山麓向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暗针叶林,植被覆盖率达87%。由于山上山下气温悬殊较大,从山下到山顶气温相差约15°C,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这里生长着5000多种植物,数目远远超过了欧洲大陆的所有植物种属。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OO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仅产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OO余种,首批被国家列为保护植物的有珙桐、桫椤、银杏、独叶草、连香树、领春木等31种。第三纪以前延续下来的、保持一定原始形状的古老种类,如木兰、木莲、木犀、含笑、万寿竹、石楠、铁杉、五味子等是与北美相对立的间断分布类群,具有极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峨眉山的动物区系复杂,种类丰富,古老、珍稀、濒危、渐危的物种多,特有品种多,是天然的动物种质基因库。景区内野生动物有2300多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256种,爬行类34种,两栖类33种,昆虫类1000多种,鱼类60种,小熊猫、林麝、短尾猴、苏门羚、白鹇、白腹锦鸡、灰斑角雉及胡子蛙、弹琴蛙、枯叶蝶等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对研究世界生物区系等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保护意义。

峨眉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早在1万年以前,这一区域内已有古代先民的活动。进入文明社会,有文献、史迹可考的人文历史已有二千多年。峨眉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峨眉山原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宗教重地,公元1世纪东汉初年,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山间便有了第一座以药农舍宅为寺庙的普光殿,成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随着历史的变迁,全山现有寺庙30余处(其中规模大、历史悠久的主要寺庙约十余处),其中以报国寺、万年寺等“金顶八大寺庙”最为著名。佛教文物品类繁多,其中高5.8m,7方14层,内外铸全本《华严经》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华严铜塔以及明代暹罗国王所赠《贝叶经》等都是稀世珍宝。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点击搜索与:世界遗产,峨眉山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