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鼓舞-贵州非遗舞蹈类

木鼓舞-贵州非遗舞蹈类


木鼓舞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

 木鼓舞

(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贵州,云南 

编号:Ⅲ—25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台江县

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生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演员歌舞并进,五体皆动,甩同边手,踏二四拍,舞姿粗犷奔放,洒脱优美,头、手、脚开合度大,摆动幅度宽。反排木鼓舞由“牛高抖”、“牛扎厦”、“厦地福”、“高抖大”、“扎厦耨”五个鼓点章节组成,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

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沧源佤族木鼓舞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佤山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场。现沧源县有大、中、小型木鼓七百多只,90%的人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

沧源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蹁跹起舞。他们以屈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移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循环反复,动作规范而平稳。木鼓舞贯穿于木鼓祭祀活动的全过程,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及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跳木鼓舞时鼓声震天,舞者秀发飞扬,动作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目前沧源佤族木鼓舞中已形成“高格龙勐”、“甩发舞”、“加林赛”等影响较大的代表作品。

木鼓是佤族传说中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民族繁衍之源头,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木鼓舞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是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一直为广大佤族民众所喜爱,为其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点击搜索与: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