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文史文化人物:》黄以周的生平作品成就

黄以周的生平作品成就


本文是黄以周生平简介作品成就等内容,主要内容为元同清代,浙江定海人黄以周(1828—1899)清经学家、哲学家本名元同,后改今名,复以元同为字,号儆季,晚号哉生浙江定海人著名经学家黄式三之子……等

清代黄以周简介

黄以周 姓名:黄以周 名号:元同
性别民族:男- 朝代:清代
籍贯:浙江定海人 生卒:1828--1899
评价或成就:
作品:

黄以周(1828—1899)清经学家、哲学家。

本名元同,后改今名,复以元同为字,号儆季,晚号哉生。

浙江定海人。

著名经学家黄式三之子。

生于清道光八年,卒于清光绪二十五年。

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授浙江分水县训导,加中书衔,昇教授。

曾主讲江阴南菁讲舍、宁波辨志精舍, 从学者甚?, 江南高材多出其门下。


学承庭训,以汉郑学为宗,兼採朱熹理学。

认为三代以下经学以郑玄、朱子为最,而汉、宋两学之流弊皆因乖漓圣经之义,既不合于郑、朱,更无论于孔、孟。

治经常上追孔、孟遗言古训,以探究《易》、《诗》、《春秋》之旨,并皆有著述。

尤精“三礼”,把“三礼”视作经典宗主,故详考礼制,正旧说之误,释学人之疑,撰《礼书通故》一书。

又认为孟子学孔子,扬圣学而未亲受孔子之教,其间有子思综七十子之亲闻,承孔子而后啓孟子;而子思之学始于诗书,终于礼乐,明于仁义,其所阐述的乃圣教之真旨,乃著《子思子辑解》七卷,以作为研究由孔子到孟子之踪的枢轴。


在哲学思想上,黄氏以明经传道为己任,辨虚无、辨絶欲、辨利义,对宋代以后长期争论的许多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反对虚灵说,指出“虚灵之说未知出自何书,传自何人?学圣贤之学者,津津道之。

虚灵之说炽,诚明之学微矣”(《南菁讲舍文集·辨虚灵》)。

更反对用佛教和道教的幽眇悬空之语附会儒学,认为儒学的基本精神在于实。

他说:“惟其有,故实。

充其实而美而大而神圣,可以循序渐进。

今欲一空其所有而归于无,非吾儒之所谓道德也。

吾儒之学未闻以无言也。

言无者后人诬託之也。

”(同上书,《辨无》)辨明儒学与佛教、道教的区别,指出佛、道两教有无心无情之说,而儒学祇讲人心、尽心、存心,“未闻言无心”;儒学祇讲“天地之情”、“万物之情”、“圣人之情”,而“未闻言无情”。

由此批评某些儒者或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指斥提倡无极而太极说的周敦颐和心体无善无恶的王守仁、王畿等人。

反对把利与义割裂开来,认为利与义是统一的,“言利者,普其利于天下,合义言之也”,如禹平水土,稷教稼穑,“君子谓之义,以其利物之功大也”(同上书,《对义利问》)。

意谓有利于天下多数人的事情,其本身就是义;这种义同时也包含着利。

又论证了仁义与利益的关係,指出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没有义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利。

他说:“外仁义以言利,利必参害”;没有利而专言仁义,则“仁义为空言”(同上)。

还反对空谈德性而忽视学问,指出“德性之善,非问学不成”(同上书,《德性问学说》)。

著作尚有《经训比义》、《南菁讲舍文集》、《儆居杂著》、《黄帝内经集注》等。

点击搜索与:黄以周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