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文史文化人物:》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的生平作品成就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的生平作品成就


本文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生平简介作品成就等内容,主要内容为字犹龙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毅宗崇祯三年(1630)举贡生,授丹徒县训导,后升任福建寿宁知县,任满回故里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冯深致不满,著《甲申纪事》……等

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简介

冯梦龙姓名:冯梦龙名号:字犹龙
性别民族:男-朝代:明代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1574--1646
评价或成就: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作品:《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简称“三言”)《新列国志》、《平妖传》、《墨憨斋定本传奇》、《智囊》、《古今谭概》、《七乐斋稿》、《叶子新斗谱》、《太霞新奏》等

冯梦龙人物简介

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署龙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毅宗崇祯三年(1630)举贡生,授丹徒县训导,后升任福建寿宁知县,任满回故里。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明崇祯贡生。崇祯七年(1634年),任福建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年)任满致仕回乡从事著述。晚年奔走反清大业,未成,忧愤而终。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冯深致不满,著《甲申纪事》。

南明唐王在福州成立小朝廷,冯出而任职,撰《中兴伟略》,以期明朝复兴,积极宣传抗清。

梦龙少有文才,与兄画家梦桂,弟名诗人梦熊并称“吴下三冯”。

为人旷达,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因言行多违名教,并一度寄情歌场青楼,被时人目为“狂生”、“畸士”。

曾参加复社,被尊为“同社长兄”。

又为曲坛“吴江派”中坚,其曲论重音律,提出评价戏曲的准尺:词学三法,即调、韵、词。

认为曲不协调则歌必捩嗓,虽烂然词藻,无为矣。

讲求戏曲语言的新丽,反对芜秽和庸淡,强调明白条畅,“当行”与“本色”相统一。

论创作,提倡创新,反对落套。

讲求故事情节真实自然,合乎情理。

并重视戏曲舞台演出特点。

近人吴梅称其“曲白工妙,案头场上,两擅其美”(《顾曲尘谈·谈曲》)。

其文学爱好广泛,所编撰之书,涉及小说、戏曲、民间文学诸领域,毕生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编写与刊行工作。

冯梦龙家多藏书,辑有《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传奇》《七乐斋稿》《燕都日语》《山歌》《寿宁县志》等。所出书不下数十种,其著名者有《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简称“三言”)《新列国志》、《平妖传》、《墨憨斋定本传奇》、《智囊》、《古今谭概》、《七乐斋稿》、《叶子新斗谱》、《太霞新奏》等。

其中“三言”大多反映市民生活,故事曲折离奇,生动有趣,流行很广。

在其影响下,明末清初文坛收集创作短篇小说成为热朝。

“三言”中许多故事如“白娘子”、“十五贯”等被改编成戏曲广泛上演,对戏曲有很大影响。

他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冯梦龙人物详细生平

科考失意

冯梦龙是出身名门世家, 众多研究冯梦龙的书籍,在提到冯梦龙的里籍时,大多认为他家在苏州葑门一带,有的明确指出他住在葑门内或葑溪旁,属于葑溪冯氏。

冯梦龙出身于理学名家,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酷嗜经学。他从小好读书,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在青年时期高中秀才,但长期没有考中举人。

着力编书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冯梦龙向船夫搜集民歌。他在《山歌·卷五杂歌四句》记录了一首题为《乡下人》的山歌,并在“附注”中详细记述了当时采风的过程:“余犹记丙申年间(明万历二十四年)一乡人棹小船放歌而回,暮夜误触某节推舟,节推曰:‘汝能即事作歌,当释改。’乡人放声歌日:‘天昏日落黑湫,小船头砰子大船头,小人是乡下麦咀弗知世事了撞箇样无头祸,求箇青天爷爷千万没落了我箇头。’节推大喜,更以壶酒劳而遗之。”

青年冯梦龙利用与都市下层人民接触的机会,广泛搜集民歌、民谣、谜语、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又曾与好友董遐周同登吴山组织“诗社”,其兄冯若木估计亦是诗社成员。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前后,创作传奇《双雄记》,《双雄记》二卷三十六出,题“古吴龙子犹编,松陵沈伯明校”,刊《墨憨斋定本传奇》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冯梦龙所辑《童痴一弄·挂枝儿》刊布成帙。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其友沈德符撰《野获编》初编二十卷序刊,内《时令小曲》条谓:“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即指前书。

万历丁三十五年(1607年),冯梦龙为董遐周出版的《广博物志》校订。《广博物志》系董遐周所编,有万历三十五年序。“卷二十三”前题“陇西董斯张编,吴趋冯梦龙订”,足可为证,冯梦龙在《太霞新奏·卷十》称:“遐周绝世聪明,其所著广博物志,静啸裔集,俱为文人珍诵。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这是他一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在这一年,冯梦龙与名妓侯慧卿分离,从此,“遂绝青楼之好”。所辑《童痴二弄·山歌》约在是年刊行。叙云:“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冯梦龙辑成《童痴三弄·笑府》,时人评为“烦简笔削之间,各自有致”。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冯梦龙,赴麻城田公子约,“读书楚黄,与同社诸兄弟掩关卒业,益加详定”所辑之《麟经指月》;同时“授简小青衣,无问杯余茶罢,有暇辄疏所睹记”,编成《古今笑》三十六卷。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是年春朝,冯梦自刻《古今笑》行世。九月,泰昌改元,《麟经指月》刊行;长至前一日,增补《北宋三遂平妖传》成四十回,由天许斋梓行,同时刻有《古今小说》四十卷。

天启初年(1621年),冯梦龙前因天许斋遭祝融之灾,其所增补的《三遂平妖传》版毁于火,乃重订旧序而由金阊嘉会堂刻之,改题《新平妖传》;《古今小说》则板归衍庆堂,重加校定,刊误补遗,改题《喻世明言》,作为“三言”之一。后《古今笑》经梅之熉校阅,由书林叶昆池能远居改版行世,易名《古今谭概》。

天启四年(1624年),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四十卷,由兼善堂梓行,此为“三言”之二。岁末,社友钱谦益作《新嘉驿壁和袁三小修题会稽女子诗》。“此诗一传,文人争和之。”冯梦龙各和三首,后收入《情史类略》。

天启五年(1625年),春二月既望,冯梦龙为王骥德《曲律》作序,“题于葑溪之不改乐庵”。九月,所纂《春秋衡库》由叶昆池能远居梓行,楚黄友人李长庚为之序。

天启六年(1626年),冯梦龙去浙江秀水(即今嘉兴),“坐蒋氏(蒋之翘,字楚椰)三径斋小楼近两月,辑成《智囊》二十七卷”,金坛张明弼、长洲沈去疑为之序。同年九月,又删辑成《太平广记钞》八十卷,李长庚复为之序。

天启七年(1627年),冯梦龙编有散曲集《太霞新奏》;中秋,所著《醒世恒言》四十卷序刊,此为“三言”之三。

崇祯元年(1628年),《情史类略》大体编就,但随刻随有“补遗”。

崇祯二年(1629年),《情史类略》最终编定,内注有与“小说”《醒世恒言》同素材者,说明成书在其后。

官宦生活 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成贡生。此后开始了官宦生活。先是入国子监为贡生(见《苏州府志选举》),接着以岁贡为丹徒(今镇江)训导。同年,与当时里居在家乡丹徒的阮大铖同登北固楼甘露寺。冯梦龙在丹徒训导任内,曾劝县令石景云为民落实升科不实之事。在丹徒任内,还编过《四书指月》。

崇祯七年(1634年)冯梦龙从丹徒训导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六、七月间,冯梦龙赴任寿宁前,曾到常熟巡按公署向祁彪佳告别,祁彪佳《巡吴省录》说:“总镇许建衡来晤广文,冯梦龙亦以升令进谒”赴任途中“于松陵之舟中”,完成《智囊补》的修订工作。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冯梦龙在寿宁知县的任期满,即回苏州。

崇祯十七年(1644年)冬,祁彪佳辞官回山阴,冯梦龙送至松陵,并以“新作”《新列国志》惠赠,同时嘱咐沈白晋,要抓紧出版《词谱》的工作。

奔走反清 顺治初年(1644年),著《中兴伟略》,记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事。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在清兵南下时,冯梦龙除了对反清积极进行宣传,刊行《中兴伟略》诸书之外,还以七十高龄,亲自奔走反清大业。他是一位爱国者,在崇祯年间任寿宁知县时,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年春,冯梦龙从苏州至松陵(吴江)与沈自晋告别后,到浙江吴兴(苕溪),杭州(武林)天台(石梁,天姥间)一带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时间大概不短,当时正是“烽火须臾狂奔,未有宁跑”的时候。

 

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冯梦龙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三岁。 [1]

主要影响

文学成就

冯梦龙全集:

文学创作: 冯梦龙在小说、戏曲、文艺理论上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冯梦龙诗集今已不存,而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其中流传最广且影响最大的是“三言”,即《喻世明言》(初名《全像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代天启年间。“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拟话本约有七、八十篇。

“三言”的内容很复杂,其中较多地涉及到市民阶层的经济活动,表现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友谊;也有一些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神仙道化的作品;其中表现恋爱婚姻的占很大比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

总之,明代拟话本较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它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艺术上,“三言”比宋元话本有了很大进步。

它与宋元话本一样,具有情节曲折的特点,但它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态的描绘更丰富,内心刻画上也更细腻。但是,“三言”艺术上也有不少缺点。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多了,虽然比较洗炼、流畅,但没有话本的鲜明、生动。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宋元旧篇,也有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都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三言”即表现了资本主义萌牙时期的新思想,又存留有消极、腐朽、庸俗的旧意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正如《今古奇观序》中所称:“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洞心駴目。”

这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

三言二拍

“三言”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二)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容斗争,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愤怒谴责。(三)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的行为。

这类作品的大批出现,说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社会风气的恶劣;也反映了中叶后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三言”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学史上少有的经典之作。冯梦龙的小说是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1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以英文翻译了两篇冯梦龙的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19世纪以后,又有五十多篇“三言”中的小说被译为英文,二十四篇译为法文。此外,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等文字的译本也很多。

“三言”之外,冯梦龙还有一个“三部曲”系列的小说类书:《智囊》《古今谈概》《情史》。《智囊》之旨在“益智”,《古今谈概》之旨在“疗腐”,《情史》之旨在“情教”,均表达了冯梦龙对世事的关心。而《智囊》是其中最具社会政治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故事集。

除此之外,冯梦龙还曾参与校对精刻《水浒全传》,评纂《太平广记钞》《太霞新奏》,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烈女演义》《广笑府》《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如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等。

冯梦龙所编纂的这些书,从出版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用。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到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为书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这使得冯梦龙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近代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业的特色。在《智囊》一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文学理论: 冯梦龙在思想上敢于冲破传统观念。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冯梦龙重视通俗文学所涵蕴的真挚情感与巨大教化作用。

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了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

他重视通俗文学的教化作用,在《古今小说序》中,认为“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通俗小说可以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这些见解对鄙视通俗文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 (《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说:“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 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又在《醒世恒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

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到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

“三言”就是他的实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明白地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戏曲成就

戏曲创作: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上提出主张。

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重视更定和修谱工作,在于他看到当时传奇之作,“人翻窠臼,家画葫芦,传奇不奇,散套成套”(《曲律序》)的现象严重。

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使之振兴,于是主张修订词谱,制订曲律,以期“悬完谱以俟当代之真才”(《曲律序》)。同时提出“词学三法”,强调调、韵、词三者不应偏废。在冯梦龙看来,一部优秀剧作,应该情真意新,韵严调协,词藻明白,文采斐然,案头场上,两擅其美。

冯梦龙正是在这种主张驱使之下,从事传奇更定工作的。

冯梦龙更定的作品达数十种之多,现可考者有17种,其中颇有不少名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袁晋的《西楼记》、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以及《精忠旗》等。在更定过程中,冯梦龙强调关目的真实自然,合乎情理,突出中心,反对枝蔓。

更定的《精忠旗》,便是以慷慨大节为主脑,突出岳飞忠君爱国和将士人民对他的爱戴。他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使之生动鲜明。以更好地发挥“传奇之衮钺”的作用。

在他更定的《酒家》中,就曾给各种人物以不同的个性特征,“虽妇人女子,胸中好丑,亦自了了”(《酒家序》)

对于音律,见原作落调失韵处,冯梦龙也总是按谱加以修改,以便于演唱。他要更定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因,便是认为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杰作,只是“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风流梦小引》),冯梦龙更定的《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的意趣,虽有所差异,但也的确使之便于用昆腔演唱。

《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昆曲剧目,便有采用冯梦龙定本的地方。冯梦龙更定传奇的工作,对于纠正创作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偏向,繁荣明末戏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戏曲表演艺术方面,冯梦龙也有不少精湛之论。他在《双雄记序》中提出,“歌者”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在更定传奇的眉评中,也时时“提示”演员,何处是“精神结穴”处,戏要做足;何曲演时不宜删略。

要求演员应认真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以及其所处的艺术环境,演出神情和个性来。这表明冯梦龙在有意地探讨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总结。

点击搜索与:冯梦龙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