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艺术与工艺品:》乌力格尔 蒙古族的说书艺术

乌力格尔 蒙古族的说书艺术


乌力格尔,汉语意思为“说书”,因采用蒙古语说唱,故又被称作蒙古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蒙古族民间,称只讲故事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呼瑞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说唱的乌力..

乌力格尔,汉语意思为“说书”,因采用蒙古语说唱,故又被称作蒙古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蒙古族民间,称只讲故事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呼瑞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说唱的乌力格尔,则为“胡仁乌力格尔”。朝仁乌力格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聚居地和蒙古国广泛流传;胡仁乌力格尔在我国辽宁省蒙古贞、吉林省郭尔罗斯和内蒙古科尔沁等地区的农村牧区群众中广泛流传。

(一)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是乌力格尔的故乡,流传着存量巨大的胡仁乌力格尔。据不完全统计,科尔沁地区流传的传统乌力格尔有数百种、上千部之多。艺人短则演唱数昼夜,长则演唱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清代以来胡仁乌力格尔多是以一人一把四胡走乡串户、单独说唱的艺术形式活动。王公贵族也经常邀集胡尔奇入府说唱,如达尔罕王府、图什业图王府、王爷庙、阿鲁科尔沁王府等都经常举行说书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乌力格尔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生活境遇得到改善。各地经常举办民间艺人培训班,在蒙古族较集中的苏木乡镇建立了说书馆,一些旗还成立了民族曲艺团。乌力格尔艺术得到了不断发展,成为草原上的一种文化时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曲艺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乌力格尔除了继续在民间说唱外,许多曲目在电台、电视台和舞台上得到传播和弘扬。内蒙古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并为曲艺大师琶杰、毛依罕树立纪念碑举办纪念活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和通辽市扎鲁特旗举办了内蒙古第一、第二届乌力格尔艺术节,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乌力格尔的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新的艺术形式的不断涌现,乌力格尔的听众和说唱者逐渐减少,乌力格尔正悄然退出人们的生活。如胡仁乌力格尔的发祥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鼎盛时期有胡尔奇300多人,目前只有2人仍在坚持演唱。通辽市扎鲁特旗是有名的乌力格尔之乡,胡仁乌力格尔史上最重要的七位胡尔奇———朝玉邦、琶杰、毛依罕、扎纳、萨仁满都拉、道尔吉、却吉嘎瓦都出生于此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旗仍有300多位艺人说唱乌力格尔故事,但现在只剩不足百位胡尔奇。

近年来各地举办的“胡仁乌力格尔比赛”或“好来宝比赛”及乌力格尔艺术节,对繁荣乌力格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舞台演出,对时间的限制要求很严,一般多为20—30分钟的选段,不能反映胡仁乌力格尔巨大传统的整体面貌。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舞台对真正意义上的胡仁乌力格尔口头传统的冲击是致命的,它虽然会催生数量可观的、只会演唱一些经典选段的舞台乌力格尔“百米选手”,但会无情地冷落、排挤和埋没掉真正负载弥足珍贵的长篇故事传统的民间乌力格尔“马拉松选手”,最终会加速胡仁乌力格尔传统衰退进程,使其濒临更加危机的状况。

(三)

乌力格尔今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要素,有机地存活于共同的社区或群体之中构成非物质的生命环链,并且它还在不断的生成、传承乃至创新。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过去了的,已经死去的东西,而是一个活态的,不断传承、发展、创新的东西。著名民俗专家陈勤建先生提出,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要从民众的生活出发,坚持“生活相”、“生活场”、“生活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防止出现片面的文化碎片式的保护性撕裂。

所谓“生活相”,就是生活的样子或样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有其独特性,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种生存于生活中,不脱离生活的“生活文化”,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相”或生活模式。具体到乌力格尔来说,它的“生活相”就是它在生活中的样子和本色,而这些保留在传承人的身上,保留在世代相传的作品里。因此,保护乌力格尔的第一要务是保护传承人、保护作品,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并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传承自觉。另外,要再一次对乌力格尔口授心传曲目书目进行普查,记录,使之不要失传。扎鲁特旗与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乌力格尔研究基地,对乌力格尔艺术进行抢救性挖掘,录制了500余小时的音像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坚持“生活场”观念,是要注意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兼顾文化遗产生活场的整个空间,兼顾各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乌力格尔的保护,既要注意在舞台、电台、电视台等平台上的传播,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去,保持和恢复乌力格尔在群众的生活中传播、发展、创新的传统。为了能够深入基层,扎鲁特旗成立了乌力格尔艺术团,配备了交通工具,著名的民间艺人劳斯尔,带着他的徒弟深入到各苏木、嘎查说唱乌力格尔。兴安盟科右中旗恢复了蒙语说书馆,同时乌兰牧骑和文化馆的专业演员也经常到基层说唱。

所谓恢复“生活流”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种“活世态”代代相续的生活样式,就要从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出发,恢复和保持其赖于生存的基础———生活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采取动态的生活化开放式的保护方式,在居民现实生活流中自然流溢。对于乌力格尔的保护,最大的问题就是保持和恢复生活流。现在乌力格尔遇到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不是传承人少了,而是听众少了,乌力格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活流少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扎鲁特旗提出和实施了“胡仁乌力格尔说唱月”活动,目的是将艺人说唱还原于其文化生态和语境当中,在真正活态演唱环境里跟踪摄录和观察研究艺人说唱与表演现场,同时为热爱胡仁乌力格尔的听众提供一次难得的娱乐享受。

“胡仁乌力格尔说唱月”的形式,是由科研人员召集一批代表性艺人,在普通农牧民中间或在旗府所在地蒙古族听众当中设置“胡仁乌力格尔”表演场,让艺人说唱,时间延续一个月或更长。科研人员认为,这种在研究所宏观的研究基地思路基础上派生的“说唱月”思路,是语境中抢救大型口头艺术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充分发挥了基地优势,发挥了研究所与地方互动而产生的能量,来推动了民间口头传统的抢救。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