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文学文化:》《瑶族经书》 罕见的传奇手抄本-瑶族文化

《瑶族经书》 罕见的传奇手抄本-瑶族文化


瑶族,瑶族经书,手抄本,传奇,文化,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民族风情《瑶族经书》 罕见的传奇手抄本瑶族文化《瑶族经书》 罕见的传奇手抄本

笔者和其他人一样,早就听说广西桂平市拥有罕见的手抄本《瑶族经书》,因无缘见上一面,有些人就认为根本没有此书。前不久,桂平市文化部门领导在深入紫荆乡木山村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调研时,证实确有此书。桂平市文化部门已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要求把《瑶族经书》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立项进行拯救和保护。

笔者最近借工作之便前往紫荆派出所,找到了现在《瑶族经书》的保存者瑶族警官黄通官,终于有幸目睹了饱经沧桑、战乱而幸存、传承下来的《瑶族经书》。

笔者原以为《瑶族经书》仅是一本书,见到它时才知道《瑶族经书》是一套全书,全书分有《盘王书》、《师歌书》、《合盘书》、《清醮书》、《五谷书》等35册,大约35万字。想不到如此浩大工程,都是黄通官的父亲、爷爷一脉传承手抄下来,让世人不得不惊叹,这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迹。

木山瑶族这支系当中也有人保存《瑶族经书》,多则7-8册,少则1-2册,在这些人当中,只有黄通官保存最完整。

据黄通官介绍,书中的内容涉及本民族的政治、文学、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

《瑶族经书》远远不只35册,还有相当一部分瑶族始祖在躲避战乱中失散。幸存下来的35册,一旦失散不仅是木山村瑶族这支系的不幸,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不幸。

《瑶族经书》除了手抄传承之外,还有一种口头传承,口头传承多为瑶族老人,他们文化水平低,却有着较强的记忆力,能够生动准确地表达。口头传承同样吸引人,因为引经据典,所以更吸引瑶族的年轻人和少年儿童。手抄传承也好,口头传承也好,目的就是让后人热爱民族,热爱家乡,树立他们为民族争光的信心。

《瑶族经书》使用的是当地的稻草、树叶、山竹等原料做成的土造制纸。此书是线装本,其中不少书页泛黄,有的缺页,有的在传阅中被捏烂,不少页码有手印汗迹,按出了一个个小洞。再这样下去,这个小洞里的虫蛀会把书吃了。

手抄传承《瑶族经书》,这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文化接力,不但要持之以恒,而且这工作没有任何报酬。如果传承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绝对干不好,还会半途而废。

黄通官知道,更知道自己的父亲、爷爷干这一脉传承的工作不易。

瑶族有规定,传承人必须度戒,度戒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民间“师”执行。黄通官的爷爷、父亲,以及他本人都接受了度戒。

黄通官的爷爷黄金胜,字法胜,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他偷听偷看村里私塾先生给有钱人家的孩子上课,然后自己反复练习,完全靠的是勤写苦记,才完成手抄传承。黄通官的爷爷心怀坦荡,身体健康,一直活到92岁才辞世。

黄通官的父亲邓庭科,字法灵,瑶族里有规定,凡是男人入赘,婚后第一个孩子,不管男女,需用母亲的姓氏,黄通官是老大,他的母亲姓黄,所以他成了姓黄之人,从姓氏的继承,体现了男女平等和血统传承的民族观念。

父亲邓庭科,也是没有念过书,全是靠自学,不懂就问人。白天要忙农活,晚上在煤油灯下进行手抄传承的《瑶族经书》。实在太累了,他就伏在桌子上歇一歇,想不到眼一合,就睡上了,醒来的时候,天又快亮了,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传承之人因为白天抓锄,晚上抓笔,苦是在手上,甜却是在心里。

传承之人因为贫穷,没有钱买笔,有时用树枝,有时用稻草来书写,后来省吃俭用,才买毛笔手抄,除了用毛笔手抄《瑶族经书》之外,还得爱护它,比爱护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文革期间,黄通官的父亲因为不愿意交出《瑶族经书》,而被批斗得奄奄一息。

他认为自己身上的伤疼算不了什么,要是《瑶族经书》没有了,这痛就不是自己身上之痛,那就是民族之痛。

《瑶族经书》既有民族的血和泪,也有民族的自尊自爱自强。笔者从木山村的赵春书、赵进理两位瑶族老人了解到,他们只知道始祖在广东乐昌县,但从广东乐昌县以前,始祖怎样迁徙就记不清楚了,笔者翻阅了《桂平县志》,县志里述录相距2000多年前的《汉书》记载,瑶族始祖那时候就有度戒、传承瑶族文化现象。笔者受局限,暂时只好从广东乐昌县开始追叙:当时朝廷下派官员到瑶族,瑶寨人民宰猪宰鸡,热情款待。朝廷见下派官员数月还没有回来,以为瑶民把下派官员杀了,于是派兵下来,杀进瑶寨。官兵残杀了瑶民,直至见到下派的官员还活着时,他们才知道瑶族人民热情好客,下派的朝廷官员盛情难却,便挨家挨户住下去,一住就是数月,一时不能回去禀报朝廷。那些杀进瑶寨的官兵后悔错杀了瑶民,不少官兵悔恨交加,抓着粘满瑶民血淋淋的刀自杀了,以死祭奠瑶民。

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民族压迫政策,瑶族人民频繁迁徙。迁徙前,瑶族始祖把一只白牛角分割成13小块,瑶族13个姓氏。每个姓氏各执一小块,然后大分散。在大分散途中,有一姓氏在河中沉船,断根灭迹。

后来瑶族在大团聚中,把白牛角接上,缺了一块,瑶族只剩下12个姓氏,这12个姓氏分别是赵、李、冯、郑、马、盘、邓、黄、庞、包、肖、蒙。

瑶族分平瑶、盘瑶、白瑶、过山瑶等。瑶族始祖以大分散小集中生活在山区,木山盘瑶这支系几经辗转,到了广西金秀大瑶山,又从金秀大瑶山迁来,到了桂平金田镇的上瑶、下瑶等地,后来又从上瑶、下瑶迁到紫荆内。

《瑶族经书》保存者黄通官,他从去世的父亲的手中把它接过来,他觉得自己对本民族民间文化了解还不很透,因为《瑶族经书》博大精深,自己一方面才疏学浅,一方面忙于派出所特殊的工作,对《瑶族经书》其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明白,将来有机会再向这方面的专家和一些尚健在的木山瑶族老人请教。

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瑶族经书》中的文字,除了用汉文表达之外,还有用图形、符号、生产工具等形式表达。

笔者不是瑶族之人,对民族文化是感兴趣,但缺乏研究,笔者认为传承人在手抄时碰上自己认不了的字,先用这些特殊形式记录下来,待以后再详细补充;其次是这些符号、图形是表示民族图腾和咒语;还有一个就是作为木山瑶族这支系与其他地方瑶族支系容易区分。

提到《瑶族经书》中的咒语、符号等,这本身就是一个谜,而这谜仅是传而已。传说奇在念一念咒语,难产的妇女就顺产;奇在瑶族一些重大节日活动中,烧烧香祭祭神,就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奇在念一念经书,人碰上火伤刀伤时,很快就会愈合;奇在念一念经书,即使人被骨头卡在喉咙里,不用多久就吞下肚里;还有一点更奇特,《瑶族经书》其中的咒语有事才能用,没事最好不看,更不能乱读,乱读了正常的人也会神经错乱。这样的一个谜,它是一个民间现象,正是这民间现象而使《瑶族经书》具有神秘感。

在崇尚科学的今天,《瑶族经书》奇特的现象,将不再是个谜,我们关键的是要正确对待它,科学地对待它,去其消极愚昧落后的东西,取其积极健康向上的精髓,才能真正地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正视民族民间文化的存在,也正是《瑶族经书》的存在。

一个小小瑶族支系,本来文化底蕴就薄弱,所处的生存环境又偏僻和落后,他们不但与病魔作斗争,也要和自然灾害作斗争,更是同愚昧作斗争。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把手抄《瑶族经书》传承下来,依靠的就是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瑶族经书》的反映,就是民族精神的反映。《瑶族经书》真正的魅力就是民族精神的魅力。

改革开放给木山村瑶族人民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现在木山村瑶民进城打工、经商、挣钱,再不会因为贫穷而使自己的孩子不能上学,再不会因为贫穷而缺医少药。先进科技进入了瑶寨,现在人病了,只要一个电话,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市乡村各个卫生医疗系统就送医送药。

一个小小瑶族支系,并不因为生活条件,经济基础有改善了,就忘记了《瑶族经书》的存在和价值,他们作为民族的后代,反而不会忘记历史,反而不会忘记过去。民族的后代用盘语演唱生动活泼的12首姓氏歌。

不少老人唱着热泪夺眶而出。除了演唱12首姓氏歌之外,瑶族老人在家里、在瑶寨的小桥上、在村头的大树下,白天编织着太阳,夜晚编织着月亮,为自己的儿女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织造婚礼的特殊嫁妆———瑶族服饰。这瑶族服饰原料珍贵,从头到脚一套,全是手工针线活。手起茧了,眼困了,腰疼了,也没叫苦没叫累,这手工针线活复杂、精细,最快也要一个多月,长则一年才能做成。

现在《瑶族经书》保存者黄通官,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的基础上,将来会把它分类整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不断完善它、丰富它。现存的35册,哪一本是最古老的书?有没有哪一本是始祖盘王的手抄本?以后有待于作科学考证。

《瑶族经书》手抄本看起来与现代文明、先进科技落伍,其实不然,正因为它是罕见的手抄本才显得珍贵,珍贵的是它具有饱经沧桑的历史价值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科学价值,珍贵的是它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见证,见证一个封闭的民族,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开放的民族。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