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少数民族文化 -> 民族今日新观:》八岔赫哲族乡

八岔赫哲族乡


八岔赫哲族乡位于黑龙江、松花江汇流后黑龙江段右岸,地处三江冲积沉降沼泽化平原同抚三角洲,同江市东部低平原区,东南部与银川乡为邻,西南与临江镇和金川乡接壤,北临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八岔一名源于赫哲语“八陈”,意为“夹芯子”。全乡境内地势平缓,绿..

八岔赫哲族乡位于黑龙江、松花江汇流后黑龙江段右岸,地处三江冲积沉降沼泽化平原同抚三角洲,同江市东部低平原区,东南部与银川乡为邻,西南与临江镇和金川乡接壤,北临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八岔一名源于赫哲语“八陈”,意为“夹芯子”。全乡境内地势平缓,绿野如茵,江河如网,泡沼似星。江河中不仅盛产“三花五罗”及鲟、鳇等名贵鱼种,还有“大马哈”等回游鱼类。八岔境内土质肥沃水草丰美,适合种植水稻、大豆和养殖黄牛,是同江市重要的产粮基地和黄牛养殖基地。

清朝,居住在八岔的赫哲族被编入八旗,每年至“依兰哈拉”进贡貂皮、鳇鱼筋、鳇鱼骨等特产。民国年间常遭土匪抢掠,民不聊生。日伪统治时期,搞集村并屯,生活极端困苦。解放后,八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1956年,成立了八岔赫哲族乡。现在全乡辖6个行政村,总面积43万亩,其中林地5.1万亩,草原16万亩,水面15万亩,耕地5.1万亩。全乡总人口2954人,其中赫哲族41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4%。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和全乡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八岔赫哲族乡已由昔日的一个不足百人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民族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各项基础设施完备的新型乡镇。成为三江平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建乡以来,八岔赫哲族乡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多元经济,实施农、牧、渔、林、企各业并举的工作方针,使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98年生产总值为2002万元,是1979年的36倍。其中农业产值2432万元,非农业产值450万元。粮食总产8757吨,大牲畜存栏1022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元。八岔赫哲族渔业村在保持传统产业的同时,自1995年初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已从单一的渔业经济逐步向农、渔、牧、林、企多元经济格局的方向发展。全村现有耕地2.1万亩,大型农机具20台套,小型农机具23台套。1998年实现总收入2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8%,是1978年的30倍。其中种植业收入为255万元,比上年增长18%,传统的渔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3.5%,人均收入2900元,是1994年的4.5倍。民族村的多种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棚室蔬菜、鲟、鳇鱼繁育等高新生产技术得到了运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交通、电力、水利、通迅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临八”公路工程、同抚大堤工程、八岔万伏输变电工程、光缆通迅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为八岔赫哲族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八岔赫哲族渔业村的村民不仅住上了宽敞的楼房,而且还看上了有线电视、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程控电话。目前全乡实现了村村通车、通电、通话。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赫哲族地区培养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八岔中心校新建了600平方米的初中教学楼,并设有中小学微机室、图书室、卫生室、大队活动室、档案室。现有微机16台,图书近3000册,中心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省内农村一流水平。1999年八岔中心校通过了国家

“普九”验收。目前中心校校舍面积为1404平方米,共有教职员工44名,其中赫哲族15人,在校学生576名,其中赫哲族学生64名,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乡卫生院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有医护人员11名。近年来医院购置了B超、X光机等新型的诊疗设备,并选配了一批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提高了防病、治病的水平。

八岔赫哲族乡现有干部42名,其中赫哲族干部15人,占干部总数的36%。随着乡域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成为了民族乡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八岔赫哲族乡的各族人民正以昂扬的斗志,开拓进取的精 神,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八岔谱写壮丽的篇章。

点击搜索与: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