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我国节日 -> 节日习俗风俗:春节习俗文化贴春联及贴春联(贴对子)的来历
返回
春节习俗文化贴春联及贴春联(贴对子)的来历

副标题:  作者:【】  分类:】  关注:158次  分享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的不同,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嵋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习俗文化贴春联及贴春联(贴对子)的来历

清代陈云澹的《替云楼杂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访,偶见一家独无春联。原来这家主人是阉猪的,不识字,所以未贴春联。朱元璋为之大书:“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后来,朱元璋又来到此人家,仍不见悬挂春联,因问何故。那阉猪人答日:“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朱元璋大喜,奖银三十两。

  朱元璋贵为天子,不仅微服出访,居然还能给阉猪的写春联,可见当时春联之盛。

  在古代,上至皇帝、文人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屠夫,对春联都十分重视,亦俗亦雅,十分难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它以工整、对仗、形象、寓意丰富的文字,描绘了年景或年成,表达了对新年的憧憬与向往。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

  春联最早起源于民间挂桃符的习俗。早在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都要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写着门神“神茶”和“郁垒”,目的是驱邪镇鬼。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孟爬(后蜀国君,919一965)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对春联作了注释:“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以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且称

  春节贴春联盛行于宋朝,已成为民间习俗。但将“桃符”称为“春联”,则是明朝初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瞥云楼杂话)))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拒编写的《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一一作了介绍。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的不同,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嵋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春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有的长联多达几百字。上下两联字数必须相等,且文句结构要相同,词性要相当,平仄要相谐。两联的内容则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不仅要描绘形象,且以有寓意有意境为上。

  清代的文人何淡如(1820一?)为佛山“春色赛会”写了一副春联: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重在描写民间欢度春节、

  元宵节的欢乐气氛,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的场面都描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

  有一年春节,袁世凯的门客、袁寒云(袁世凯二儿子)的老师方地山,有感于袁的知遇之恩,特地作一联奉上: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裘未敞,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

  方地山有“联圣”之称,所作春联自是不凡。上联他把袁世凯比为春秋时的孟尝君,自比为客孟尝君的谋士冯误,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下联则接着上联说,意思是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此联对仗工整,且典故用得恰如其分,的确是难得的大手笔。

  值得一提的是,春联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不但在节日期间,而且在贺婚庆寿、吊丧、文人唱和等应酬场面,在名山大川、佛寺道观、园林书院,到处都能看到。在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中,对联更是点景必不可少的。一处楼台亭阁,加上有着绝妙的对联,真是让人驻足不前,回味无穷。

 

点击查看与:春节习俗 贴春联 贴对子的来历 有关内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