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节日大全 -> 我国节日 -> 节日习俗风俗:元宵节习俗活动踩高跷*跑旱船

元宵节习俗活动踩高跷*跑旱船

  举行时间:【】    节日举行国家民族:】    节日类别:【节日习俗风俗】    关注:256次  分享到:


每逢元宵节之夜,与小伙伴相邀于长街游逛,那些流光溢彩的春灯,那些民间艺人的绝妙表演,耍龙灯、舞狮子自不必说,而对于踩高跷、跑旱船期尤感兴趣。

儿时在湘潭古城,每逢元宵节之夜,与小伙伴相邀于长街游逛,那些流光溢彩的春灯,那些民间艺人的绝妙表演,耍龙灯、舞狮子自不必说,而对于踩高跷、跑旱船期尤感兴趣。

踩高跷不但装扮成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四处行走,而且要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飞脚蹬踢、翻滚过墙、跷上舞叉……让人亦惊亦喜,心生钦佩。

传说,最初的踩高跷,是对神话中殊方异人的模仿。《大荒西经》说:“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山海经》载:“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长股国的人双腿长过三丈,下海捕鱼极为方便。

后来,一些渔夫心生仿效之意,用木棍绑在脚上以增加腿的长度,这样可以涉较深之水捕鱼。《列子·说符》记载,春秋时的宋国,有个叫兰子的人,能把两根比身高还长一倍的木棍绑在脚上,当场为宋元公作疾走如飞的表演。这就证明,踩高跷的历史已有二千五百年以上。到汉魏时,踩高跷列为宫廷“百戏”节目,谓之“双木续足之戏”。(《通俗篇》)六朝时的踩高跷,技术水平相当高,有一种“掷跷伎”,可以踩着高跷翻跟斗(《乐书》)。清朝时,有的高跷长达丈余(《扬州画舫》);“好事者……或为踩高跷之戏,装各出戏文,下缚丈木于足,步出层檐”(《真州竹枝词引》)。

清代以来,高跷分为文、武两类,文跷以走唱为主,表演者扮成樵夫、村姑、和尚、媒婆、老汉、书生等角色,手执扁担、手帕、折扇等道具边走边唱,形体‘动作不多;武跷则能作倒立、劈叉、独立、跳高桌、叠罗汉等惊险表演。

 

    跑旱船,

即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正如宋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下节物排谐体二十三韵》中说的“旱船遥似泛”:船,以竹木细条扎架,糊以彩纸或彩绢,船舱上下贯通。船舱中,往往立一女性,双手提船帮(或用彩带系船于腰间),用双脚跑动来代替船的行走。在船的前面,往往有一男性扮蒯合夫,手持一桨,随着他的划桨动作,船因之或急或缓,或进或退,或倾斜或摇晃,宛若船行波涛中。船女和船夫,往往伴随音乐之声,彼此应和唱出脍炙人口的民间小调。

  在今天的大型民间文艺演出时,踩高跷和跑旱船常跻身此中进行表演,往往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更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我曾写过一首七绝《忆儿时湘潭过元宵节》:“股长数尺踩高跷,彩画旱船正逐潮。灯节儿时堪可忆,追随鼓乐到深宵”。

点击查看与:踩高跷,跑旱船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