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制令独尊”的手段和韬略-后人评说

皇太极“制令独尊”的手段和韬略-后人评说


后人评说“制令独尊”的手段和韬略皇太极“制令独尊”的手段和韬略“制令独尊”的手段和韬略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其母叶赫纳喇氏,为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在宁远战败,身患毒疽而死,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1643年。死后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宗。如果说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创者,黄太极则是奠基人。

皇太极初登汗位即用心着力地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八旗贝勒的势力,逐步改革努尔哈赤所定下的一些成规陋习。从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其擅长韬略的特性:

努尔哈赤生前规定“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共理国政,由四大贝勒按月轮值,执掌政务,这实际上还是带有奴隶制烙印的体制。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皆为皇太极之兄,朝贺时,他们与皇太极都南面并坐,实际上是共同执政。1629年正月,皇太极以“三大贝勒,向因值月之故,一切机务,辄烦诸兄经理,多有未便”为由,改为三大贝勒以下诸贝勒“代理值月之事”,以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同时,又设“八大臣”、“十六大臣”,他们或与诸贝勒共同议政,或出兵驻防,从而又削弱八旗诸贝勒的权力。这些措施虽然使君权得以加强,但还未改变八旗旗主并立的局面。

1631年7月,皇太极依据大臣建议,仿明制设立六部,以贝勒管部事,设承政、参政。其用意有二:一是加强君权。皇太极面谕六部大臣,要他们奉公守法,“以副朕意”。就是说必须秉承皇太极的意旨办事。同时,又设启心郎,其职责是:见管部事贝勒所行不善,应启迪其心忠勤国事,因而对管部事的贝勒有所约束。二是改变了满洲贵族过去办事无一定章程的“因循之习”。皇太极解释说:“渐就中国之制,若日后得了中原地方,不至于手忙脚乱”(可见他在完善后金政权机构的同时,就着眼于进取中原,为日后建立全国政权做准备)。为此皇太极还设置了文馆,掌出纳奏章,可上书言事。后又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有如明之内阁。这就使后金政权在封建化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行政效率也大大提高。

六部设立之后,虽然君权得以加强,但皇帝的权威还没有完全凌驾于诸贝勒之上,皇太极因而进一步施展韬略,摧抑三大贝勒的势力。

1627年征朝鲜时,二贝勒阿敏曾有意留兵屯种于朝鲜,别树一帜。当时,即位伊始的皇太极隐而不发。1630年,阿敏擅自撤离戍守的永平等四城,又坐受其他贝勒跪拜,“俨如国君”。于是皇太极历数阿敏十六大罪状,将其幽禁致死。

1631年八月,三贝勒莽古尔泰因事与皇太极发生争执。手出佩刀五寸许,频频摩视。事后,莽古尔泰以饮酒过度狂态失言,叩头请罪。众议议莽古尔泰拔刀露刃“欺犯上”,大不敬,削大贝勒名号,罚银万两及马匹甲胄。

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依据礼部建议,将朝贺时各大贝勒与皇太极并座的体制,改为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以昭至尊之体”。代善、莽古尔泰退居皇太极之下。

1635年十月,大贝勒代善宴请对皇太极索怀怨望的哈达公主莽古济格格(莽古尔泰之妹,皇太极之姊),皇太极大为震怒,历数代善之罪,声言“别举一强有力者为君”,并杜门不出(实为撂挑子)。贝勒大臣人人震恐,至朝门外跪请皇太极出朝听政,代善因此几乎被革去大贝勒名号。

1635年十一月,原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生前与其妹莽古济、弟贝勒德格类(己死)等共谋皇太极御座的阴谋事发,皇太极严厉镇压了参与其事者,死者千余人。正蓝旗亦被皇太极吞并,由长子豪格自黄旗分出,专主重新编制的正蓝旗。此时,皇太极实际上已控制了两黄、两蓝、两白六旗,并将势力渗入到镶红旗,结束了“八王共治”的局面,实现了皇权的集中和统一。

翌年(1636年),皇太极被拥立为皇帝,定国号为“清”,改元“崇德”,完成了满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点击搜索与:皇太极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