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改建盛京城-统治功绩

皇太极改建盛京城-统治功绩


统治功绩皇太极改建盛京城皇太极,中国历代帝王皇太极改建盛京城皇太极改建盛京城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时,由于时间仓促,条件有限,并没有对这座新都城的面貌进行什么改造。皇太极即位后,一面加紧修筑宫殿,一面从天聪五年开始,按照都城的规制,对沈阳城加以改建,后来修成的汗王宫殿区域,正是根据新的城市规划布局加以安排的。

沈阳城历史悠久,早在战国秦汉时期,这里就已经修筑了城池,辽代在此建沈州城,元代后期改名沈阳。皇太极改建以前的沈阳城,是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修建的,当时的沈阳中卫指挥使闵忠,在元代以前的土城基址上改筑为更为坚固美观的砖城,城墙高二丈五尺,周围长九里零三十步,护城河两重,都是宽三丈深八尺。城门四座,东为永宁门,西为永昌门,南为保安门,北为安定门,在当时的辽东辽西地区是仅次于辽阳的大城。

皇太极要改建这座城的主要原因,是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天子所居的都城一般应是八座城门,这样在城内各区域中才便于规划以宫殿为中心的布局结构。努尔哈赤时期在辽阳新建的东京城已经采用了这种规制,沈阳作为新都城自然也要效仿,所以皇太极在修筑宫殿的同时也开始进行对旧城的改建,以使其在形式上更加符合都城的地位。

这一工程初步完成后,沈阳城的面貌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从外观看,城的大小虽然与原来基本相同,周长为九里三百三十二步,但城墙却明显增高,变成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其上的女墙(矮墙)高七尺五寸,修有防御用的垛口六百五十三处。原来的两重护城河并改为一,宽十四丈五尺,显然防御能力较以前大为增强。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城门由四座改成了八座,即南为德盛门(俗称大南门)、天佑门(小南门),北为福胜门(大北门)、地载门(小北门),东为抚近门(大东门)、内治门(小东门),西为怀远门(大西门)、外攘门(小西门),城门上各建有城楼一座,城的四角还各有角楼一座,这样,就使得沈阳城的面貌要比原来发生了质的变化,初步具备了“王者之都”的气象。

由于四门改建为八门,城内的格局也相应发生变化。以往贯通各门的十字大街变成了井字大街,城内的区域也随之由“田字格”改为“九宫格”,本来处于十字大街中心偏南大路东西两侧的大政殿和皇宫,则正好位于九宫的中心区域,与“天子居中以治四方”的理念更相吻合。同时,皇宫的正门前临抚近门和怀远门之间的大街,既气脉通畅又便于车驾出行。此外,在内治门外攘门之间大街与德盛门福胜门之间大街的交叉路口,新建钟楼一座,与天佑门地载门之间大街交叉路口新建鼓楼一座,既是城内报时的公共设施,也使都城建筑体制更趋完备。天聪八年(1634年),当皇太极将沈阳的城名改为盛京时,这里已是山海关外最雄伟壮观的城池了。至康熙年间,又在城池之外增建了外城,与八门对应开八座边门,城门与边门之间称为,“关”,于是沈阳又有“八门八关”之称。

按照民间的传说,皇太极改建沈阳城时是经“高人”策划,依据太极八卦学说精心布置,其中奥妙无穷。城内的中心庙(位于大政殿之北)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东西南北四座佛塔(始建于清太宗末年)为四象,八座城门为八卦,圆形的外城象征天,方形的内城象征地,八座城门各三层象征三十六天罡,内城墙下的七十二处排水坑象征地煞,城楼角楼相加象征十二个月,城门和瓮城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等等。不管这些说法是果有其事还是后人附会,但所列举的建筑和相应的数字,却是实实在在、一点不差的。

点击搜索与:皇太极,中国历代帝王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