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清太宗皇太极:》再败宁锦-皇太极登基始末

再败宁锦-皇太极登基始末


登基始末再败宁锦皇太极,中国历代帝王再败宁锦再败宁锦

后金打败朝鲜,取得“丁卯之役”的胜利,迫使朝鲜结为兄弟之盟,从而政治上摆脱了孤立的困境,经济上冲破了禁运封锁,军事上粉碎了明军的包围,于是立即把进攻的矛头由朝鲜转向明朝,关外重镇宁远成为打击的主要目标。

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六日,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等地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威胁后金安全为由,亲自统率五万大军攻明,挥兵宁远,期在必克,以洗其父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之耻。九日,后金兵行抵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旧边分为三队,命济尔哈朗、德格类等率精骑先行,皇太极统大军居中,令攻诚诸将,率绵甲军,携云梯盾牌跟役,驼只后行,日夜兼程,向前推进。

十一日,皇太极率四旗,进攻大凌河一带,驻守大、小凌河的明军皆弃城遁走,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地,当天便抵达锦州城下。明驻守锦州总兵赵率教、左辅及监军太监纪用等,闻知皇太极率领后金后来攻,便把临近城堡的守军和粮食皆迁至城内,实行坚壁清野。皇太极在城外驻营,遂围其城,见明军有备,凭城固守,即遣使劝降。赵率教、纪用想拖延时间,“欲缓师以待救”,于是遣守备、千总各一人,十二日凌晨缒城而下,赴金营议和。皇太极见来人,盛气怒目说:“此我家地方,尔等在此修城何为?”又言:“尔欲降则降,欲战则战”,拒绝议和谈判,命二人回城,并带致赵、纪二人书。

赵率教、纪用等拒绝献城投降,对皇太极答覆说:“城可攻,不可说也。”因此,皇太极命令“建州兵分两路抬拽车梯挨牌,马步更番进攻西北二隅”。赵率教同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领全城军民英勇奋战,“力督各营将领并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自辰至戌,打死敌尸填塞满地。至夜,拖抬死尸,退兵五里,西南下营”。

皇太极见攻城受阻后,一面派人回沈阳调援兵,一面遣使往锦州招抚。十五日,他命绥占、刘兴治前往,到锦州城下,赵率教闭城不纳,忿忿而归。十六日,赵率教等人又行缓兵计,派人出城赴金营,“言昨因夜晦,未便开城延入,今可于日间来议,所需诸物自当先与,至和好之事,俟退兵后,奏知朝廷再议”。皇太极复命绥占、刘兴治偕来人前往锦州,进行议和谈判。

此时,赵率教等感到此事不妥,怕引朝廷怪罪,所以又下令不许金使入城,他立城上对绥占、刘兴治二人说:“胜败岂有常乎,总之听天而已,汝若退兵,我国自有赏赍。”仍令其使随同绥、刘二人重返金营,再次要求后金退兵。皇太极对来使说:“尔敢援天出大言乎,我惟上天所命,是以沈阳、辽东、广宁三处,俱属于我,若尔果勇猛,何不出城决战。乃如野獾入穴,藏匿首尾,狂嗥自得,以为莫能谁何,不知猎人锹鑺一加,如探囊中物耳。想尔闻有援兵之信,故出此矜夸之言,夫援兵之来,岂惟尔等知之,我亦闻知矣。我今驻军于此,岂仅为围此一城,正欲俟国救援,兵众齐集,我可聚而歼之。”由上可见,双方使臣往返不绝,实际上都是在争取时间,期待援兵到来。

袁崇焕深知此次后金兵犯明,主攻目标是宁远城,因为八旗兵善于骑射野战,如果从宁远发兵援锦,则以短击长,必遭兵败,况且城内防御力量减弱,有可能被攻破。所以,他认为“宁远兵不可动”,不然“正堕其计”,故请求朝廷另“发奇兵逼之”。明廷接受了他的意见,命山海关总兵满桂率军救援锦州,另外又调山东明军由海上支援。袁崇焕为了鼓励和增强锦州军民守城的信心和决心,派人致书赵率教、纪用等,告知明廷的援锦计划,“内有调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蓟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后所兵俱至宁远。各处蒙古兵已至台楼山。我不时进兵,锦州城中,火器俱备,兵马甚多,如加意防守,何能攻克。若遣使来,须亲书以防意外等语”。此书被后金兵截取,皇太极“尽得其援兵之信”,知道将有大量明军来解锦州之围,到那时对己不利,因此想在明援军未到之前,占领锦州,再攻宁远。十七日,皇太极移军距锦州城西二里驻营,加紧对锦州守军的劝降工作。十八日,他命射书入锦州城中。

到了二十五日,皇太极见固山额真博尔晋、图尔格等,率领沈阳援兵到达锦州城下,本想下令攻城,但是又考虑到锦州城坚兵盛,一时不易攻占,况且这次征明主攻目标是宁远,而不是锦州,如果在此念战日久,一旦明援军来到,那时要攻占宁远就更加困难了,相反若是占领宁远,锦州则不攻自破,轻易可取。因此,二十七日,皇太极突然决定放弃攻打锦州,只命觉罗拜山、巴希等率领少数人马监视锦州,而亲统大军南下进攻宁远。

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极率领后金兵驰至宁远北岗。袁崇焕早有准备,沉着应战,命监军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炮距击”。派总兵孙祖寿、副将许定国在西门扎营。又遣人在北门掘壕,以车为营,列火器为守御。并令副将尤世威、参将彭簪古严整火器,准备迎战。此时,总兵满桂从山海关率领一万援军到达宁远,在城东二里,列阵于南,协助守城。

皇太极见明军沿城环列枪炮,“因其地,逼近城垣,难以尽力纵击”,为了引诱明军出城野战,“于是退军,山冈、环视明兵”,可是明军不为所诱,“按军不前”。皇太极见此计不成,欲率军攻城。这时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三人,对一年前先汗努尔哈赤兵败宁远,记忆犹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愿上勿进,劝甚力”。皇太极不同意,认为“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于是,他率领贝勒阿济格,与诸将侍卫护军等,疾驰进击,猛烈攻城。

后金兵首先遭到宁远城外的明军奋力抗击,明车营都司李春华等,用“红夷”、“木龙虎”、“灭虏”等火器,“济力攻打”,后金兵死伤“约有数干,尸横满地”。接着尤世威等率领明军,冲入敌阵,奋勇砍杀。此时满桂也率领步骑,投入战斗,向后金兵发射火炮,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满桂身先士卒,拼命厮杀,身中数箭,尤世威的坐骑亦被射伤,但后金兵伤亡更为惨重。

皇太极为了攻占宁远,亲率大军攻城,后金兵在板车厚盾的掩护下,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攻城战。宁远守将袁崇焕在城上,镇定自若,指挥红夷大炮向后金兵袭击,把皇太极的大帐炸毁,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俱受重伤。皇太极“督兵攻城,抵暮死者益众,乃撤兵归”,退至双树铺驻营。

锦州守将赵率教、纪用等,得知皇太极统率大军去攻打宁远,留在锦州城外的后金兵不多,为了牵制后金兵,以减少宁远的压力,就在皇太极下令攻打宁远的同一天,赵率数等率明军出城,向宁远进发,便遭到留下的觉罗拜山、备御巴希带领的后金军阻击,双方展开激战,觉罗拜山、备御巴希为明军杀死,后金兵大部分被歼,因此进攻宁远的后金兵受到锦州明军的威胁。

二十九日,皇太极见宁远城久攻不下,监视锦州的后金兵败,拜山、巴希二将被杀,整个形势对自己不利,而且后金兵伤亡惨重,实际上现已处在宁、锦之间,腹背受敌,归路被截。所以,他不敢久留,决定不攻宁远,挥军北上。

三十日,皇太极率军至锦州,占领骆驼、大兴等堡。六月三日,他不甘心失败,想在锦州挽回一些面子,于是命列八旗梯牌及所有攻城器具,并亲自乘骑观察地势,准备再次攻打锦州,企图一举夺取此城。四日清晨,皇太极命后金兵向锦州城南面发动猛烈进攻,锦州守将赵率教等指挥明军用红夷大炮和各种火箭不断射击,迫使后金兵无法接近城下。皇太极临阵督战,发动多次强攻,皆为明军火炮击退,战斗一直进行到傍晚,后金兵伤亡很大。

这时,皇太极“因城壕深阔,难以骤拔,时值褥暑,天气炎蒸”,便下令停止攻城,决定回师。五日,皇太极率领残兵败将离开锦州,途中拆毁大、小凌河二城,一路忧心忡忡,十二日回到沈阳。

这是明军继“宁远大捷”后,再次取得“宁锦大捷”,也是明军在关外战胜后金军的第二次重大胜利,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明兵部题曰:“今宁远城下之一战,横尸遍野,锦州城之攻,大败归营,两处捷音,先后踵至。……此二捷之后,贼气已阻,我气愈张。”而皇太极吸取前后两次惨败的教训,认为:“彼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于是放弃了攻打宁、锦,打开山海关,进逼京师的作战方针。但是,皇太极深深认识到两次兵败宁远,不是八旗兵战斗力软弱,而都是明军火炮所致,指出“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固守,我国每每弗下”,“屡屡出征,屡屡不能长驱”,其因是以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要想攻破有火炮设防的坚固城池是不容易的。所以,他也要倚重火炮的威力,加强后金兵的攻坚作战的能力,于是开始铸炮。

天聪五年(1631年),命汉官佟养性为督造,带领一批明降军中的军官和炮匠,如王天相、祝世荫、丁启明、窦守位、刘计平、金世昌等人,铸造红夷大炮,制成后赐名为“天祐助威大将军”。这年八月,皇太极率军携大炮攻占大凌河城,“用‘大将军’力也,自后师行必携之”。从此后金军使用火炮,大大增强了攻坚力量,这在后金战胜明朝、建立清王朝的作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点击搜索与:皇太极,中国历代帝王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