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帝王文化 -> 宋太祖赵匡胤:》崇文抑武的宋太祖赵匡胤-一生功过

崇文抑武的宋太祖赵匡胤-一生功过


一生功过崇文抑武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 赵匡胤崇文抑武的宋太祖赵匡胤崇文抑武的宋太祖赵匡胤

结束五代战乱、平定天下的大宋王朝,从一开始便埋下了衰亡的祸根: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和冲击,迫使王朝内部日渐软弱、退让求和;“崇文抑武”的国策带来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与经济飞速发展,却造成国民性格中尚武精神的逐渐弱化,最终导致亡国……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统一南方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后,他先是平定了荆、湖,然后又攻灭了后蜀、南汉。

南汉被灭之后,南方的割据势力只剩下了南唐、吴越和偏处一隅的泉、漳。其中南唐是最强大的,但此时宋占据了长江上中游和下游的江北地区,以及珠江下游地区,对南唐呈现出三面包围的态势,因此下一个目标就是南唐。

南唐国主李煜也不是傻子,他采取了两手准备:一面主动削去南唐国号,表示臣服,对赵匡胤像父亲一样地恭敬;一面暗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以防宋军进攻。

为了获取南唐最新情报,赵匡胤一面积极拉拢吴越,对南唐形成夹击之势,一面派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去摸摸情况。

李煜盛情招待了间谍卢多逊,卢多逊在临走时说:“朝廷要重修天下图经,资料都齐全了,就是唯独缺少江东诸州的,未免美中不足。”提出要这些州的资料。李煜这个书呆子,根本没有“保密”的概念,感觉编撰图经是好事,就让手下人连夜抄写了一份详细的“江南十九州之形势,屯戍远近,户口多寡”资料给了卢多逊,把自己的家底全盘送上。

赵匡胤看了这些难得的宝贵资料,心里暗暗发笑:李煜这家伙,不打你打谁?!

在采石矶附近的长江上,最近总是有一艘小船在游荡,船上一名白衣秀士拿着钓竿,悠闲地钓着小鱼。这人名叫樊若水,在南唐屡次失意科场,便有了改换门庭的想法。他盯上了大宋,也看出了大宋和南唐必有一战,南唐依仗的是什么?长江!樊若水就把详细的长江水文资料当了换取富贵的敲门砖,跑到赵匡胤面前献了建浮桥渡江的计策。

就是这个浮桥打得南唐出其不意,晕头转向。看来小人物照样也能影响历史。而且,小人物也得罪不起。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一切都准备好了,缺少的是开战的一个借口。于是赵匡胤就开始找茬儿,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害怕被扣留,就说自己有病,一再推脱。

十月,赵匡胤任命曹彬为西南都部署,率荆湖水军顺流而下,攻取池州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为都监,率步骑兵由和州与采石矶之间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攻金陵。另以吴越王钱淑为东南面招抚制置使,派丁德裕为先锋,率吴越兵为偏师由东向西攻南唐,使南唐东西两面受敌。

宋军自荆南东下,水陆并进,占领了采石矶。十一月,宋军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搭起了浮桥,宋军主力迅速跨过长江。开宝八年正月,形成对金陵的包围态势。

这时出现了战争史上的奇观:金陵被围数月,身为南唐后主的李煜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五月李煜登城巡视,才看见城下驻扎着宋军。

但南唐的军队还是尽职尽责地战斗着,宋军攻了半年多,依然没有破城。战局在九月下旬发生了转变,吴越军攻下润州,南唐后主李煜惶恐了,派徐铉去求和。

徐铉见到赵匡胤,一再申辩南唐“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徐铉的口才很好,把赵匡胤说得理屈词穷,最后只好拿出少年时的无赖相,按着宝剑大声说:“我的床边能容忍别人呼呼大睡吗?”(原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开宝八年十月,南唐大将朱令率十万大军顺江东下援救金陵,在皖口被宋军打败,金陵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十一月宋军攻破金陵城,李煜被迫投降,南唐灭亡。

至此,赵匡胤终于基本上统一了南方。

杯酒释兵权——根除动乱的心腹大患

与征伐南方同时进行的,还有另一条战线上的战争。这就是赵匡胤削夺手下将领的兵权。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和宰相赵普谈论起五代时的动乱,赵普一语道破:“过去的动乱,就是由于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太难,只要削夺其兵权,管制他们的谷钱,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

赵匡胤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陈桥兵变的场面,想到拥立自己的那些将帅和弟兄,有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还有的自恃拥立有功,已经出现不服管制的迹象。于是,赵匡胤下决心削夺他们的兵权。

9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明月当空,赵匡胤准备了一席丰盛的晚宴,把石守信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请到一起,饮酒欢歌。

酒过三巡,赵匡胤突然屏退左右,对石守信等人说:“诸位爱卿,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哪里有今天?因此,我对你们感恩不尽。不过这天子也并不是怎么好做的,从登基到现在,我还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忙问缘由,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我这个天子的位置,谁不想坐?”

诸位将领大惊失色,慌忙问:“现在天下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赵匡胤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怎奈你们部下有些贪图富贵的人,如有一天,他们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难道还容许你说不做吗?”

将领们听罢,跪倒顿首说:“请陛下给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说:“人生追求的不过是多积金钱,再替子孙们攒下些基业,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买些好的田宅,替子孙们置备下产业,多置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岂不快哉!我还同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和睦,上下相安,这不是很好吗?”

见赵匡胤交代得如此明白,次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都上疏称病,求解兵权。赵匡胤一概允准他们出镇地方为节度使。

赵匡胤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许配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又让其弟光义做了张令铎的快婿。赵匡胤通过政治联姻,让这些高级将领消除了离心倾向,来共保富贵。

赵匡胤是厚道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以这么完美的结局收场的。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赵匡胤再次设下酒宴,招待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喝到兴头上时,赵匡胤感慨地说:“你们都是咱大宋的功臣啊,在马背上征战了大半辈子,都是德高望重,劳苦功高。可到了现在还辛辛苦苦在各地驻守,让我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呀。”

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等人,不断表白自己战功辉煌、经历艰险,企图打动赵匡胤,保住兵权。赵匡胤冷冷说了一句:“说的都是你们为前朝干的事,现在说这些有意思吗?”

结果第二天,参加宴会的五位节度使都被解职,给了个吃粮不管事的虚职回家养老去了。另外那些节度使如向拱、袁彦等,都明白了赵匡胤的心意,主动自觉地赶快交出兵权了事。

这样,在不动刀兵的情况下,赵匡胤把各路豪强的兵权、财权、司法权、行政权收了回来,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从此为害中原的藩镇割据再也没有出现过。

重用文臣——繁荣的文治时代

与抑制骄兵悍将相呼应的是,赵匡胤将文人摆到了国家统治这个金字塔的顶尖。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黄袍加身后,赵匡胤很尊重文人,文人也很争气。平蜀之后,他曾因年号问题产生疑问,便去问自己的智囊赵普,谁知道赵普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还是学士陶毂、窦仪给出了答案,赵匡胤感慨地说了句:“宰相须用读书人!”

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都是由文官担任的。除去南宋建炎,绍兴年间岳飞、韩世忠、刘琦这几个名将做到枢密副使,北宋在稳定以后,只有一个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

大宋的基层政权都是文人出身的官员,那时哪怕做个小小的县令,皇上都要亲自和他面谈一次,这不仅是对官员的考察,对官员来说,荣宠的意味就更重了。

综观宋代,文官地位不仅很高,而且生活待遇之好更是现代人不敢想象的。除了工资薪水,还有茶酒钱、职钱、给券(差旅费)、厨料乃至仆人的衣食等各种各样的杂费,另外还有“职田”,依官阶高下可得田四十顷至一二百顷不等。哪怕退休了,也会给一个管理道教宫观的名义,借此还能领取俸禄。总之,宋代文官就算吃定朝廷了,是真正的“铁饭碗”。

相比较起来,文人在宋朝是最安全的,起码是没有生命之忧。有人说宋朝没有文字狱,那是不确切的,最著名的就是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党争也是有的,有新党、旧党,等等,不一而足,但从来没有人因此被杀。

不杀文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祖宗家法”,北宋的每一位新君即位之前,都要在他留下的“誓碑”前发誓,其中的一条就是凡上奏章的士大夫绝对不杀,不管他写的奏章多么激烈,也不能杀。文人即使犯了罪,通常都是被流放了事。享受到此等待遇的就有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先生。

文人跨马抡刀不行,种地不行,可他们会算计,搞经济建设是强项,短短几十年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农作物种类和产量也成倍增长,人口也有所增加。

宋朝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不抑制商业的朝代之一,商业十分兴旺繁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四十多个。

在文学方面,唐宋八大家中宋就占了六位,宋词和唐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比肩而立的两座高峰,《新唐书》、《资治通鉴》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力至今不衰。

宋代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比唐代要大得多和高超得多。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样,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宋朝的官多,待遇丰厚,责任却很小,只要不出大错,会通过政绩考核“磨勘”,一路绿灯地上升,真是文人的理想时代。可惜,这样的制度虽然保证了大宋没有短命夭折,却造就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守旧、重文轻武、丧失血性的官场习气。滥觞于宋太祖,又经宋太宗放大强化的这种官制,最后葬送了繁荣一时的大宋。据《新闻午报》

点击搜索与:宋太祖 赵匡胤相关的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内容